ID: 22977041

【情境教学】11.3严于律己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21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5389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情境,教学,11.3,严于律己,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第三框《严于律己》 一、教材解析 本课先通过不同违法的责任认清“法不可违”,推进到最严重的违法犯罪及责任(刑罚),让学生敬畏法律、远离犯罪,最后落脚到与犯罪行为作斗争,严于律己,守住底线,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本框“严于律己”主要探讨了犯罪的避免情境假设,青少年犯罪法条学习,不良行为是如何演变成犯罪的。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敬畏法律,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始终牢记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底线思维,学会自律,保持清醒头脑、不冲动,从点滴小事做起,堂堂正正做人,坚决摒弃一切不良行为,珍惜人生最宝贵的学习时光。 二、学情分析 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很多涉案未成年人对法律知识多少有些了解,但对法律边界却又认知不清。如有些未成年人不知道与14周岁以下幼女自愿发生性关系构成强奸罪,或是知晓但心存侥幸心理;有些未成年人认为自己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也不需要负刑事责任,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显现。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强化“不良行为习惯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的认知,引导学生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始终牢记底线思维,学会自律。 三、教学目标 法治观念:引导学生树立依法自律、自觉守法的法治信仰。强化法律概念、后果意识,引导学生认清危害,不抱侥幸,厘清认知。 责任意识:引导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坚决摒弃一切不良行为,珍惜人生最宝贵的学习时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预防违法犯罪。 教学难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演变过程。 五、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教学、多个图文视频资源 六、方法与策略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七、教学内容设计 导入 预设过程(约3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参与“123木头人”游戏,明确规则。 2. 邀请一名学生担任“逗笑官”,监督参赛者。 3. 采访胜利者与失败者,引出“自律”主题。4.呈现学习主题,展示学习目标。 了解游戏规则,做好参与准备。 每列派代表上台参与游戏,其余学生观察。 分享游戏感受(如:“忍住不动需要很强的自控力”)。 明确学习主题,了解学习目标。 关卡一:破解年龄谜题,增强法治观念 教学内容:如何远离违法犯罪。 预设过程(10分钟) 1. 讲解规则:每组代表根据问题选择年龄区域(12岁/14岁/16岁)。 2. 依次提出三个法律问题,结合PPT展示法律条文并解释:问题1:偷手机需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问题2:群体斗殴致重伤的刑事责任年龄? 问题3:帮助网络诈骗的刑事责任年龄? 3. 结合《刑法》十七条补充说明刑事责任年龄。 4.教师全程多元化点评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基础知识点: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学法的人。 1.小组讨论后派代表上台站位选择答案。 2.倾听教师讲解,代表选择,其他同学认真聆听,记录关键法律知识。 3.阅读相关法律,了解刑事责任年龄与犯罪后果。 4.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基础知识点。 关卡二:预判未来后果,杜绝不良行为 教学内容:如何远离违法犯罪。 预设过程(10分钟) 出示小组合作任务:续写人生结局。并说明合作规则。 展示案例“小明的堕落轨迹”,组织小组合作续写结局。 巡视指导,提示从“行为后果”“法律制裁”等角度分析。 总结学生发言,引用俗语“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强调防微杜渐,总结小明步入犯罪的轨迹。 出示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引导学生思考两者区别。 教师全程多元化点评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基础知识点: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1.了解小组合作任务与合作规则,做好讨论准备。 2.积极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