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78076

25.《灰雀》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336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灰雀,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授课年级:三年级 讲课题目:《灰雀》 章节名称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课《灰雀》 学时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我们的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美好品德, 从儒家倡导的 “ 仁、义、 礼、智、信”基本道德准则,再到现在倡导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从未停止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司马光》、《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三篇精读课文,其中《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一个粗瓷大碗》一篇略读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请教》、《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语文园地》。司马光仁爱、道义、智慧,列宁用诚信来教育小男孩,赵一曼的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白求恩大夫作为一名国际主义战士来到中国救死扶伤,他们所具有的品质都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同时,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板块编排了关于如何待人的古代名言,与“美好品质”的人文主题相呼应。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默读是一种阅读方式,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针对三个学段提出了不同的默读要求: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学习默读。第二学段的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的要求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的默读要求从作为一种阅读形式的感知到作为一种阅读方法的运用,循序渐进不断提升。 内容 与学情 分析 内容分析 《灰雀》讲了一个既温暖又有意思的故事,列宁发现每天在公园里白桦树上欢歌的三只灰雀突然少了一只,便问一个小男孩有没有看见那一只。小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让列宁猜到那只灰雀可能被小男孩捉去了。列宁通过巧妙的谈话,让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放归了灰雀。 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主要体现在列宁对小男孩巧妙的、润物细无声的引导里,有尊重,有呵护;其次,小男孩的知错就改,也是令人觉得温暖的;还有,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画面也是温暖的。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列宁从小男孩一句“没……我没看见”里,听出了小男孩可能与那只灰雀的失踪有关系,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列宁该如何进一步了解事情的真相呢?一句“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的猜测,一句自言自语的惋惜,就是列宁的机智选择,这几句话是分享自己的真切感受,也是对小男孩的试探。这种动之以情,却比晓之以理更有作用,小男孩被触动了,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过程中,两个人都应该有着丰富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但是文章里都没有写,只有语言描写和几处简明的神态描写。这样,故事就给读者留下了参与其中、揣摩和想象两人所思所想的空间,使阅读变得有意思起来。故事最后,列宁微笑着问灰雀的问题,也是有意思的,会让读者会心一笑,学生这样的小读者更会觉得列宁很“有趣”。 正是文本叙事的“有意思”,突出了其与重点学习目标相匹配的学习价值:带着问题默读思考———列宁与小男孩在对话时,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同时,这一学习价值,又很自然地关联了朗读的具体目标:在角色体验中读出对话的语气。 学习重难点 1.通过组词、区分形近字等学生熟悉的识字方法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郊、粉、粒、”3个左右结构的字。(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把事情说清楚。(重点) 3.通过抓关键词句,感受灰雀的可爱和列宁对它的喜爱,并有感情地读相关语句。(难点)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刚由低段过渡到中段的学习,他们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概括、提取信息、鉴赏、猜想等能力。通过让学生调查灰雀失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