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78267

【议题式教学】11.1 法不可违课件(共28张PPT)+教学设计+视频素材

日期:2025-05-15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214647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视频,教学设计,PPT,28张,课件,议题
    (课件网) 11.1 法不可违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统编版)七年级 下 01 议题一:探--为何法不可违 议题二:析--何为违法行为 02 总议题:如何理解法不可违 03 议题三:研--如何尊法守法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认同社会主义法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道德修养: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争创合格公民。 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健全人格: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人生观念。 责任意识: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行为。 新课导入 思考:请你评价视频中该女士的行为 违法行为。 1.如何理解“法不可违”? 2.违法行为的内涵和类型 3.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和要求 自主预习 探 --为何法不可违 探究与分享 “变了调”的微信群 2025年3月,央广网等新闻媒体报道了一起江苏连云港某中学几名学生在微信群内辱骂同学事件这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叮咚!您已被邀请加入‘品茶大会’微信群。”“小文就是个绿茶!”“她睡觉打呼像猪一样!”群主小辛在对话框里打下这句话后,迅速得到其他群友的“声援”,不时还有人发来P图制作丑化小文的表情包。在“品茶大会”微信群中,小辛开始频繁发表辱骂、嘲讽、诋毁小文的言论。这个原本只有11人的“半封闭”空间,不断发酵着恶意。 当事人小文在偶然间得知了这个情况,翻看着群里的聊天记录,心中充满了愤怒和委屈。她鼓起勇气,将此事反映给了学校。 学校迅速展开调查,详细地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并对小辛等人作出了严重警告处分。同时,群内的十一人也都被要求签署保证书,承诺不再发生类似行为。 思考:(1)这几个同学违法了吗? 探究与分享 从“保证书”到“判决书”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小文认为,自己的名誉权受到了严重侵害,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她以小辛及五名舍友侵害了其名誉权为由,将六人诉至法院,要求他们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及维权费用。 法院经审理认为,六名被告与原告为同班同学,本应团结互助、互帮互爱。然而,六名被告却故意通过建立微信群并在群内发布侮辱、诽谤、诋毁原告的评论,各被告在群内互相附和、起哄,上述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 最终,法院判令六被告以书面形式向原告赔礼道歉(具体内容需经法院审核同意),若各被告逾期不履行,将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发布公告或公布判决的主要内容,所产生的费用由被告负担;同时,六名被告还需赔偿原告维权开支费用6000元。因六名被告系未成年人,上述赔偿责任应由其法定代理人承担。 思考:(2)法院作出判决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法槌落下,微信群不是法外之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思考:(3)从以上法条中你体会到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何种作用 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 ②★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1.如何理解“法不可违” ? 议题二:析--何为违法行为 探究与分享 案例一:2025年4月20日,深圳铁路公安处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