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78422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件(共31张PPT+2个内嵌视频)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1

日期:2025-05-21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6次 大小:845473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统编,思想政治,高中,视频,内嵌
  • cover
(课件网)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新中国诞生了, 它究竟能不能站住脚? 能不能迈开大步前进? 全世界都在注视着。 不破不立,除旧才能布新。 只有把旧社会残留的, 一切污泥浊水荡涤干净, 人民共和国的根基才能立得稳扎得牢。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一化三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1.过渡时期的起止时间和标志事件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949年 1956年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起: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P26) 止:1956年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P26) 巩固政权 三大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遇到的考验及应对措施 点击按钮播放 1952年底,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基本完成。 根据毛泽东的建议, 党中央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作为过渡时期各项工作的指南。 观看视频,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有何特点?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 (1)内容: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同时并举 (2)特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为了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发展;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同时并举 (2)特点: 思考: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材料一:新中国之初,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已经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铁路、银行等国民经济的命脉。 材料二:新中国之初,民族资产阶级有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意愿,党可以通过“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确政策,最终引导他们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材料三:新中国之初,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材料四:1950年,中国通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规定“……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结合材料,分析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3.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 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 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地转变。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4.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重大意义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中共八大的贡献 社会主义的全面展开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学习要点 1949年 1956年 1978年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时期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党和国家又面临哪些新问题? 崭新的 历史课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