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影响深远。 线索(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 (1)中华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在核心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等方面内容丰富、外延广阔,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2)中华文化有独特的特点与价值:植根本土、兼收并蓄,既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又绵延不绝、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为当今的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线索(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并且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①多元起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②推动因素: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 (2)发展历程 时期 背景 概况 春秋战国 社会大变革 ①初步形成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②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③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④学术思想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秦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隋唐 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佛、道交汇融通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宋元 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 ①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人们的精神世界。 ②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明清 新的经营方式出现;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君主专制加强 ①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②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近代 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①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②新文化运动,使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③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内涵 体现 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反对苛政;孟子提出“仁政”说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尚贤”,孟子主张“尊贤使能”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 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孟子提出“和为贵”等思想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2)价值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传播和影响 历程 两汉之际 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 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 佛教融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