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讲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学校教育、印刷书、图书馆、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四类重要载体;文化遗产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线索(一):文化的传承 文化的传承最初以口头传说和史诗的形式出现。其后,学校、书籍,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人类文明的延续起到重要作用。 线索(二):文化的保护 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战争,以及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得人类文化遗产不断遭受破坏。在此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世界各国采取了种种措施,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一、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1.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官学 中央官学 汉朝设立太学,西晋开始设立国子监 地方官学 自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私学 春秋时期 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 唐朝以后 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代 书院制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2)近代大学教育 西方 起源 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发展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 ②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了柏林大学。 ③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 中国 ①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创建的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②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3)现代中国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 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 ②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③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时期 ①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③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2.印刷书的诞生 (1)历程 公元前30世纪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是书籍的雏形 春秋战国—秦汉 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简策和帛书 公元105年 东汉蔡伦制成“蔡侯纸” 唐宋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15世纪中叶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 (2)作用:推动文化的大众化,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3.图书馆的成长 (1)西方 ①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②西方的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对保存古典时期的文化遗产起了重要作用。 ③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2)中国 ①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私家藏书发展,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代表。 ②近代: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其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③新中国: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4.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博物馆的发展演变 西方 ①公元前290年前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中的缪斯宫,被认为是最早的博物馆。 ②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③18世纪,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建立 中国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②1905年,张謇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