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标要求: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坐标 目录 Part One. 辽与西夏 Part Two. 金朝入主中原 Part Three.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Part Four. 元朝的民族关系 Part One 辽与西夏 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宋神宗 ①横跨农耕区和游牧区; ②少数民族政权逐步深入汉族居住区; 政权分布特点: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 政权空间坐标 ③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长期并存。 一 、辽与西夏 1. 辽的概况 (1)起源: 契丹族与鲜卑族同源,兴于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亡 (2)建立政权: 916-1125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镔铁之意) 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 金 耶律阿保机(872-926) 一 、辽与西夏 2. 南、北面官制度 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上述材料反映的南、北面官制度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官吏来源 负责区域 地方官制 北面官 契丹人 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沿用部族制 南面官 汉人为主,也有契丹人但穿汉服 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仿唐州县制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以契丹为主导 作用: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快了民族交融 3. 四时捺钵制度 ———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 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 猎虎 因俗而治基础上,保留了本民族特色 作用:保持尚武精神,笼络归属民族酋长。 一 、辽与西夏 一、辽与西夏 1. 西夏的概况 (1)起源: 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北宋灭亡后向金称臣。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主要制度 灭亡 (2)建立政权: 1038-1227 元昊 兴庆府 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蒙古 元昊(1003-1048) 1. 西夏的概况 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西夏诸帝十分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书。……开设科举;用汉文铸造钱币;仿造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 ———《历史与社会 八上》 既保持了党项贵族在政治上的主导作用,又适应了汉族地主建功立业的需求,从而实行有效统治 蕃汉并行制 一、辽与西夏 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置尚书令,设十六司,官制渐备。毅宗李谅祚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增设昂聂昂星、谟个、阿泥等本族官号。 ———摘编自《宋史 夏国传》等 材料一:辽朝设南、北面官,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宫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北面宫掌治契丹与诸部,不管他们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汉人”。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南面包括汉人与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北面为契丹及其属部居住的地区”。北面官本质上是部落领袖的私人扈从,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 ———摘编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根据材料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