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七下《11.3严于律己》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严于律己》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十一课《远离违法犯罪》第三框的内容,本框在前两框的基础上,阐明远离违法犯罪要做到严于律己,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增强法治观念,加强道德修养,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做到严于律己,一是要明确违法犯罪的危害,破除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错误认识;二是要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知道很多犯罪会经历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发展轨迹,主动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积极预防、干预、矫正不良行为。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的塑造关键期,其行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是部分学生存在 “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 的错误认知,认为自己尚未成年,即使有不良行为也不会受到严厉制裁,这种错误观念可能导致他们放松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增加行为失范的风险。部分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同伴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吸烟、饮酒、旷课、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他们对这些行为的潜在危害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不良行为若不及时纠正,很可能会逐步发展为违法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因此需要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增强法治观念,加强道德修养,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3.【教学目标】 法治观念:通过分析邯郸3名初中生杀害同学案,明确违法犯罪的危害,破除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错误认识,增强法治观念。 通过分析小俊的故事,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增强自律和自我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形成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自觉性。 道德修养:通过分析小俊的故事,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在生活中学会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提升道德修养。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教学难点:杜绝不良行为 5.【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互动探究法;讲授法 6.【设计思路】本课聚焦邯郸初中生杀害同学案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例,设置一个总议题:青春向阳而生—如何严于律己,远离违法犯罪?下设两个分议题,分议题1:正观念 知危害—低龄是免罪金牌吗?分议题2:绝小患 于初起—犯罪是一朝铸成吗?设置关注争议焦点、计算犯罪成本、纠正观念误区等议学活动,阐明远离违法犯罪要做到严于律己,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增强法治观念,加强道德修养,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7.【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社会热点观察: 骑车逆行致人重伤! 飙车炸街被拘留! 造谣同学致同学自残被判赔偿近万元! 问:如何避免上述违法行为的发生? (提示:增强法治观念,严于律己等)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如何严于律己,远离违法犯罪? 设计意图:引入主题。 二、新课讲授 总议题:青春向阳而生—如何严于律己,远离违法犯罪? 分议题1:正观念 知危害—低龄是免罪金牌吗? 知识关联: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议学情境】让我们先来看看最高法和最高检报告“点名”的邯郸3名初中生杀害同学案 —播放视频 【议学任务】关注争议焦点:①此案一出受到广泛关注,除了作案手段残忍,公众关心的另一个焦点是涉案者均为13周岁,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究竟用不用承担刑事责任。 说说你的看法及相关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刑事责任年龄】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