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技能·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曹操曾经在《蒿里行》一诗中描写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描写的这一状况发生在( )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西晋时期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史实的能力。曹操并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是东汉末年的人物,所以说诗歌描写的状况发生在东汉末年。 2.历史上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200年,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以少胜多,歼灭袁军主力,史称官渡之战。 3.下边的示意图反映的战役是( ) A.马陵之战 B.官渡之战 C.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由示意图中的“曹操军”“孙刘联军”可判断,战役的双方分别是曹军和孙刘联军,故正确答案为D。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的战争,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战争,故A、B、C错误。 4.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故事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辨别能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方法指导】口诀记忆赤壁之战的内容 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火起,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两家合谋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 5.官渡之战中袁绍10万大军输给了只有三四万人的曹操,8年后,曹操近20万大军却输给了不足5万人的孙刘联军。在这两次战争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 A.士兵不习水战 B.骄傲轻敌 C.后方起兵 D.士兵疲惫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辨别和概括能力。官渡之战中袁绍骄傲轻敌,败给曹操;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败给孙刘联军。故选B。另外三个选项不是两次战役失败的共同原因。 6.电影《赤壁之战》再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场面,该战役的历史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C.奠定了孙刘牢不可破的合作关系 D.使曹操的力量变成三方中最弱的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应用能力。从题干中得出的有效信息是“赤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7.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 ) A.208年,赤壁之战 B.221年,刘备称帝 C.220年,曹丕称帝 D.222年,孙权称王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222年,孙权称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故选D。 8.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中国局势的是( )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及对知识的识记能力。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后定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9.从《易中天品三国》到电视剧《三国》在各大卫视的热播,“三国热”再次升温。下面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封建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魏蜀吴三国实现区域性统一,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都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据此分析,三国鼎立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这种局部统一,为以后的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10.南京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六朝古都、十代都会。下列曾以此为都城的是( ) A.吴国 B.魏国 C.秦朝 D.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