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课时 运算的意义 (北师大)六年级 下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知识梳理 03 典例 04 变式练习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回顾梳理四则运算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01 02 通过举例说明,进一步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03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2. 知识梳理 考点一:加减法的意义 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知识梳理 (1)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 减数=差 减数 = 被减数-差 被减数= 差+减数 知识梳理 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考点二:乘除法的意义 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知识梳理 (1)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乘数×乘数=积 一个乘数=积÷另一个乘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 × 除数 知识梳理 考点三:四则运算的关系 加法和减法通过逆运算可以互相转换。 a+b=c a=c b b=c a a b=c a=b+c b=a c 乘法和除法通过逆运算可以互相转换。 a×b=c a=c÷b b=c÷a a÷b=c a=b×c b=a÷c 运用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对四则运算进行验算。 典例 1.庆祝“六一”。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用了哪些运算? 典例 问题:两个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表示求两个数的和是多少。 算式:39+26=65(只) 典例 问题:还要折多少只纸鹤? 算式: 120-39-26=55(只) 或 120-(39+26)=55(只) 表示求两个数的差是多少,或是求剩余数。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和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 典例 问题:一共需要花费多少元? 算式:1.5×52=78(元) 表示求52个1.5是多少。 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典例 问题:捆扎礼品盒用去多少米彩带? 问题:扎蝴蝶结用去多少米彩带? 问题:一共用去多少米彩带?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算式:18× =6(米) 1 3 算式:18×( + )=15(米) 1 3 1 2 算式:18× =9(米) 1 2 典例 问题:平均每组有多少名同学? 算式:36÷4=9(人)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已知两个乘数的积与其中一个乘数求另一个乘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典例 2.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乘法运算。其他运算呢? 六年级平均每班有38人,一共有6个班,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教室长8m,宽6m, 教室的面积是多少? 我们班喜欢踢球的有8人,喜欢跳绳的人数是喜欢踢球人数的1.5倍,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一套衣服原价400元,现在打六折出售,现价多少元?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38×6=228(人) 400×0.6=240(元) 求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等,用乘法计算。 8×6=48(m )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8×1.5=12(人) 已知一件商品的原价和折扣,要求出现价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典例 3.举例说明加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乘除法呢? 例:39 + 26 = 65 加数+加数=和 65 - 26 = 39 和-加数=加数 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65 - 26 = 39 典例 例:2.5 × 4 = 10 3.举例说明加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乘除法呢? 因数 × 因数 = 积 10 ÷ 2.5 = 4 积 ÷ 因数 = 因数 小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典例 4.举例说明加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减法、乘法、除法呢? 加数 + 加数 = 和 25+75=100 和 - 一个加数 = 另一个加数 100-75=25 100-25=75 (1) (2) (3)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