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1.3 严于律己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统编版)七年级 下 01 议题一:明危害--未成年人不是犯罪的挡箭牌 议题二:辩是非--对不良行为坚决说不 02 总议题:未成年人如何守住守法红线 03 议题三:严律己--防患未然从小事做起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道德修养: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法治观念:任何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当危害性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就构成犯罪。 健全人格: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 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责任意识: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 新课导入 思考:三名未成年人被判刑,带给我们青少年有什么警示? 严于律己!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危害是什么?如何正确认识? 2.有利于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法律是什么? 3.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有什么关系? 4.怎样严于律己,预防违法犯罪? 自主预习 明危害--未成年人不是犯罪的挡箭牌 生活观察 思考:如何避免上述情境中违法行为的发生 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安某嫌下楼扔垃圾费劲,把垃圾从楼上扔了下去,砸到了人。 黄某拨打火警电话,想看看消防人员是否会来,结果消防车真来了! 袁某借了吴某的钱一直不还,吴某把他关了几天让他还钱。 情境一 情境二 情境三 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也不受刑罚处罚。 思考:该同学的观点正确吗 为什么? 不正确。 根据刑法规定,年龄小犯罪,也会受到刑罚处罚。 探究与分享 思考:未成年人是不是犯罪的挡箭牌? 2024年3月,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件:13岁初中生王子耀被三名同班同学张某、李某及马某杀害并埋尸。 2024年12月30日,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张某:作为主犯,提议杀人、准备工具并直接行凶,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李某:参与预谋、协助行凶并分赃,判处有期徒刑12年;马某:未参与预谋及直接加害,但知情不阻且协助毁灭证据,因未达刑事责任追究标准,不予刑事处罚,接受专门矫治教育。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相关链接 结合以上案例,说说犯罪带来了哪些危害。这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对他人 伤害了他人的生命 对自己 受法律制裁, 葬送自身前程 对家庭 带来致命的精神打击和无法弥补的伤痛 对社会 给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探究与分享 (1)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 (2)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危害是什么?如何正确认识? 辩是非--对不良行为坚决说不 探究与分享 思考:查阅《中华人民共的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说说以上行为哪些属于不良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