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目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实践 思想来源 历史前提 理论基石 诞生标志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十月革命的意义、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第一目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目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观点论证: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 探究分享: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议学合作: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环节一 环节二 阅读思考:《共产党宣言》发表 环节三 环节四 议 题: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时间 代表人物 思想内容 思想特点 阅读11、12页探究与分享,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说三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 社会制度 实践结果 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 环节一 观点论证: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时间 16-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初期 代表人物 莫尔、闵采尔、康帕内拉 摩莱里和马布利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思想内容 《乌托邦》《太阳城》 《自然法典》《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 “实业制度”“和谐制度” “新和谐公社”实验 思想特点 用文学语言来批判资本主义,多为感性空想。 从法律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摆脱空想,理性批判。 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提出合理设想,开始了初步的制度创设与实践。 社会制度 共同特征 实践结果 圣西门 “实业制度” 同情受苦受难的劳动群众,积极探索消除社会弊端的途径,思考构建新的理想社会。 但他们将目标的达成寄希望于个别开明的统治者、富人、天才等,并试图通过宣传、呼吁、感化、示范等方式实现社会理想。 钱财花光,理想搁浅 傅立叶 “和谐制度” 没人支持,失败 欧文 “新和谐公社” 无法持续,宣告失败 为什么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建设美好社会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背景: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资本主义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地位: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为什么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建设美好社会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他们主张阶级调和 ,反对阶级斗争 ,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 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结论: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并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虽然这些努力都失败了,但是他们的积极尝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料和有益的借鉴。 名称 时间 斗争目的 斗争形式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1 提高工资 经济/政治斗争 英国第二次宪章运动 1842 获得选举权 政治斗争 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1844 反抗资本家的过度剥削 经济/政治斗争 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 经济斗争 政治斗争 思想理论斗争 (是后两者的基础) (是前两者的灵魂、反映) (中心、主要形式)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大工人运动的意义 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归纳总结: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 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恩 格 斯 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