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学习目标: 1.通过研读史料、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唯物史观) 2.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夏、商、西周的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和甲骨文的发现、造字特点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朗诵,讲故事,了解《诗经》和“楚辞”先秦时期的文学成就。(史料实证) 4.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家国情怀) 重难点: 1.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及中医成就。 2.难点: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知识梳理: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1.天文: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这是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这颗彗星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 2.历法: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甲骨文中已经开始出现干支纪日;战国时期,人们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3.医学:传说中神农尝百草;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战国时期出现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 (1)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注意:非文字符号) (2)特点: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3)意义: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也证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青铜器 (1)特点: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密,制作工艺高超;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2)商朝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称为“金文”,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金文内容主要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 (3)三星堆遗址(四川广汉):出土了金仗、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三、《诗经》和“楚辞” 1.《诗经》: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整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关注现实;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2.“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的新诗体;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练习巩固: 一、选择题 1.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古代中原人民具有( ) A.扎实的农耕知识 B.朴素的天文学智慧 C.丰富的手工业技术 D.高超的建筑工艺 2.“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犁田……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这反映了二十四节气能够( ) A.提升耕种技术 B.丰富民俗活动 C.指导农业生产 D.反映气候变化 3.《黄帝内经》为中国医哲基石,文化之源,其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并提出“澄心息虑”“独立守神”的做法,这体现的疫病防治理念是( ) A.依靠药物治疗 B.改善居住环境 C.采取隔离措施 D.调节自身精神 4.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