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96573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学案(含解析)

日期:2025-05-2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8次 大小:10768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9课,北朝,政治,北方,民族,交融
  • cover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了解十六国、北朝政权更替历史,通过时间轴梳理朝代更迭顺序,利用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时空观念) 2.通过材料研读,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及表现,提高史料分析技巧和史料解读能力,培育历史解释素养。(历史解释) 3.通过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概况,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家国情怀) 重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2.难点:分析北方民族交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联系。 知识梳理: 一、淝水之战 1.十六国:4世纪初至5世纪前期,我国北方先后建立了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国,总称为“十六国”。 2.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一度统一北方。 3.淝水之战 时间 383年 双方 前秦与东晋 特点 以少胜多 影响 ①前秦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②东晋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分裂局面;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2.孝文帝改革举措 (1)迁都洛阳。 (2)汉化: ①说汉语 ②穿汉服 ③改汉姓 ④通汉婚 ⑤用汉制。 3.改革的意义: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三、北朝政权更替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①经济上: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人民向汉人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逐渐由畜牧来转为农业;汉族人民学习北方各族人民的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②政治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③文化上:交流日益频繁。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练习巩固: 一、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自称“大秦天王”,推崇儒学;北魏拓跋氏认为自己是黄帝后裔;而北周宇文氏认为自己的祖先出自炎帝神农氏。这些举措( ) A.使炎黄血缘关系得到科学考证 B.使儒家思想成为各族唯一信仰体系 C.使不同民族间的差异完全消除 D.促进了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成语作为历史的“微型档案”,与历史事件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叙事与智慧传承体系。分别与“破釜沉舟”和“东山再起”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涿鹿之战 淝水之战 B.赤壁之战 长平之战 C.牧野之战 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淝水之战 3.下表知识卡片中描述的战役取胜一方是( )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相关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北魏 4.读下表:有关《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下表反映了( ) 道武帝登国三年(388年) 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各有差 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 赐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 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 赐留文武牲口、缯帛、马牛各有差 A.民族交融日益加强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习俗仍在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 5.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写道:“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