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98398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第四册

日期:2025-05-19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00次 大小:2189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学年,第四,必修,2019,统编,政治
  • cover
课题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 理解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2.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 3. 理解矛盾的特殊性。 4.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5. 理解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6. 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7.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8.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 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爱因斯坦创立的光量子学说一发表,就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朋友问他:“光究竟是什么?是波还是微粒?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爱因斯坦听后,激动地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 (1) 爱因斯坦对光的看法包含了什么哲学原理? (2) 下列选项中,与上面故事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B.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C.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2. 下列说法体现了矛盾双方怎样的关系? ①没有爱就没有恨,没有黑就没有白 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③失败是成功之母 ④不见高山,不显平地 ⑤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⑥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 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外某个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不过,还有不少国外友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要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然任重道远。 (1) 如何理解矛盾的基本属性? (2) 有人认为,中华文化唯有秉持民族特色,才能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请从矛盾的基本属性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4. 释疑解惑: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 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2)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某校对外开放日期间,高二(1)班开设了一堂以“与父母对话”为主题的班会课,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到班参加交流。 在班会活动中,不少学生纷纷发表了想对父母说的话:“我爱我父母,但我希望我的家庭没有任何矛盾,父母不吵架,与子女间没有代沟,共筑和谐家庭。”“我想对父母说,爸爸妈妈,你们什么都好,就是有一点喜欢干涉我交友的权利,不让我与‘问题’学生交往。” 不少家长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的孩子不能正确对待排名,排在前面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排在后面便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为此,我想对我的孩子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胜败乃兵家常事,生活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1. 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其有怎样的方法论要求? 2.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对学生与家长的话进行评析。 1. 体现矛盾的普遍性的标志词:出现问题、困难,既……又……,尽管……但是……,利弊,成就和不足,机遇和挑战,优点和缺点,双刃剑。 2.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的注意点 (1) 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当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构成矛盾关系。 (2) 人们尚未认识某一事物,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释,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3) 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1. 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解本校同学课外阅读情况,某校高二(1)班学生围绕“高中生课外阅读倾向调查及分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下表所示内容是他们拟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研究对象 在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