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00448

3.3.1 海陆的变迁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地理

日期:2025-05-24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3193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3.3.1,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人教,2024
  • cover
第三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 关系。 二、教材分析 《海陆变迁》是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最后一节,是认识地球、 世界的海陆分布、 世界的地形的深化,同时将为区域地理有关章节地理成因的学习奠定基础。因而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材设计思路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 教学内容中贯穿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例如,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的 有关内容。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了以求证和探索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教材 叙述式课文部分用事实阐述基本观点,即大地是不断变化的。教材活动式课文则 围绕基本观点,以实例举证、实例解释和实证分布为主。 四、教学重难点 1.板块构造学说。 2.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沧海桑田的故事视频 老师:请你说说,沧海桑田的本意是什么? 学生: 教师小结:沧海桑田的故事告诉我们,海洋和陆地是会发生变化的,陆地可以变 成海洋,海洋也可能变成陆地。 (承转)你知道哪里发生过海陆变迁吗? 1 【讲授新课】板块一 :识 ·沧海桑田 学生活动一:了解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方法指引:读图 3. 18-图 3.20 和课本 57-58 页文字。 问题引领:1.描述图中海陆变迁的实例。 2.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地壳运动会让海洋变成陆 地;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古河道和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海平 面的升降也会让陆地变成海洋;荷兰填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可以把陆地变成 海洋。 (承转)在认识到局部海陆变迁后,全球范围内的海陆轮廓形成的探讨引发新的 讨论。 2 板块二:猜 · 大陆漂移 学生活动二:了解海陆变迁理论—大陆漂移学说 教师出示世界地图,移动非洲,让学生大胆猜想: 问题引领:1.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 的吗? 方法指引:读图 3.21-图 3.25 和课本 58-61 页文字。 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大陆漂移影响。 师:是的,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也做出过这样的猜想。 出示材料:1910 年的一天,年仅 30 岁的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 目 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 竟如此吻合? ”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 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 移的? ” 那这仅仅是一个猜想吗?不是的!魏格纳进行了科学求证。 问题引领:2. 以拼合撕开的报纸为启发,阅读书本第 59 页,寻找大陆漂移学说 有哪些证据? 学生回答:…… 3 教师小结: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有:(1)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凹进 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2)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3)非洲西部和南 美东部生物的相似性;还有南极大陆发现大陆的煤矿等。 问题引领:用该理论解释: (1)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 (2)图中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它将来的命运会怎样?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以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开,才形成 大西洋;太平洋在变小,未来将会消失。 承转:在上节课中,我们讲到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但有科学家提出问题: 大陆漂移的动力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魏格纳没能给出答案,但这个问题却启发 了一个新的理论诞生。 板块三:探 ·板块构造 学生活动三:了解海陆变迁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方法指引:读图 3.26-3.29 及课本 61-6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