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02859

第五单元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日期:2025-05-23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794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 cover
教学设计 课题 三角形的特性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完成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本节课通过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获取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1.从“活动”的视角来诠释教材。 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操作和探究活动,并根据学生的活动诠释教材,在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如通过画三角形,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通过拉三角形,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性等。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看一看、找一找、拉一拉、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以“探究”的方式组织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为他们创设一个发展的空间。在本节课中我组织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力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时,先让学生动手画高、指高,再让学生找出三角形一共有几组底和高。每一个活动我都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从而掌握新知。 学习目标确定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知道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在观察、实验中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学习评价设计 本节课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特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这里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外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的特性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 本节课设计了这样几个实践活动:课前制作三角形,课内摆三角形、四边形、拉学具,探究三角形的特性、画三角形,找三角形的特性。尤其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中,通过拉三角形,让学生亲身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轻松突破了。所以,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思路。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教师活动1 1.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2.引入情境,揭示课题。学生活动1 1.思考并回答问题。 2.认真倾听,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活动意图说明: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三角形,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唤起旧知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三角形的表象,同时体会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环节二:教师活动2 1.组织学生画一个三角形,说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2.介绍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表示方法。(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学生活动2 1.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明确三角形的概念。 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汇报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用字母表示。 三角形的3个顶点可以用字母A、B、C表示,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