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00307

山东泰安第二中学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2第3章第2节第2课时《苯》课件(10张ppt)+教学设计 (3份打包)

日期:2024-06-17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51758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山东,3份,教学设计,ppt,10张,课件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主题 苯 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必修模块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苯作为几种典型有机化合物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对 学生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它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机物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甲烷和烷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特征反应。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苯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和最近发展区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已学内容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 2.掌握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 3.通过苯与溴、浓硝酸等反应,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的探究加强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训练,进一步认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以苯为例,论证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 3.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2.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技术ACDChemSketch软件、电子白板、数字化实验系统 使用ACDChemSketch软件绘制苯的分子结构,球棍模型,以及三维旋转图样,以便于学生理解苯的分子结构及结构特征 利用电子白板对苯的分子结构进行投影分解,并使用白板的照相功能,记录苯的性质实验的操作内容,便于及时翻看巩固对苯的化学性质进行理解。 利用数字化实验系统对苯的燃烧进行实验测定,加深对苯分子式的认知,引出对结构的推测,及实验验证。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阅读材料:(由大屏幕展示历史背景) 19世纪初,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城市的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当时伦敦为了生产照明用的气体(也称煤气),通常用鲸鱼和鳕鱼的油滴到已经加温的炉子里以产生煤气,然后再将这种气体加压到13个大气压,储存在容器中备用。在加压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副产品———油状液体。 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 )首次发现苯。他将制备 煤气后剩余的油状液体蒸馏,在80℃左右时分离得到了一种新的液体物质———氢的重碳化合物”。这项工作持续了五年。 1834年,德国科学家米希尔里希( E. F. Mitscherlich ,1816———1856) 用化学方法通 过蒸馏苯甲酸和石灰的混合物制得了该液体物质,并命名为苯。 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总结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 沸点) 白板投影 实验1 展示对苯试剂的实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