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第12课苏东的艰难探索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美国人到苏联参观,陪同官员说:“到下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很惊讶。陪同官员说:“比如彼得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你可以开飞机赶去排队啊。”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2.有学者指出:“再有二三年时间,就可能发生全国性的饥荒,斯大林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有一个人真正看到了这种危险。”他就是1953年继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并进行改革的 (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3.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蛮干家”的是 ( ) A.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 B.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C.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 D.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4.赫鲁晓夫虽然不被多数俄罗斯人爱戴,但在车臣却被尊为英雄,此地一位曾被流放的人说:“他是我们现在能够重返家园、居住在车臣的最主要原因。”这是因为他 ( ) A.批判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B.对历史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C.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 5.铁托曾说过:“由于赫鲁晓夫并未改变斯大林的基本制度,个人崇拜仍然像个幽灵在苏联政坛游荡。”铁托认为导致苏联“个人崇拜”的原因是 ( ) A.个人素质 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的性格 D.群众的吹捧 6.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文中“守墓人”体现在 ( ) A.未彻底打破斯大林模式 B.大力推行种植玉米 C.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D.平反历史上的冤假错案 7.斯大林说是苏联红军的铁犁,犁了东欧的反动政权,在这个基础上,东欧大多数党的领袖是坐着苏联的坦克回国执政的。由此看出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是在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8.作为“电冰箱社会主义”的典范,它被西方记者誉为“东方乐园”“东方小巴黎”“消费者的天堂”。文中的“它”指的是 ( ) A.保加利亚 B.波兰 C.匈牙利 D.阿尔巴尼亚 9.他在20世纪50年代就起步改革,1968年全面展开。他曾公开地说:“如果莫斯科下雨,匈牙利不必打伞。”文中这位有胆略的匈牙利改革家是 ( ) A.铁托 B.杜布切克 C.卡达尔 D.赫鲁晓夫 10.下列主题中,最符合20世纪50—80年代末苏联、匈牙利等国历史的是 ( ) 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障碍。斯大林死后,人心思变。 材料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赫鲁晓夫进行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为什么要从农业开始 (3)结合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措施,分析材料二中丘吉尔为什么说他“太匆忙”。 (4)为什么苏联的改革成效不大而匈牙利的改革成效比较显著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斯大林模式重视工业、忽视农业的做法,使苏联工农业发展极不协调,生活用品远远不能满足人民需要。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1953年,赫鲁晓夫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举起了改革大旗。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措施。 【拓展延伸】赫鲁晓夫的改革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赫鲁晓夫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虽然在经济和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加上他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