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时空坐标 主题结构图 阶段特征 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经济:封建经济持续发展,引进大量外来作物,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长。 巩固边疆:清朝加强了对西藏、新疆、台湾地区的管辖。 对外关系:明朝郑和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 科技文化:明朝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明长城和北京城是伟大的建筑成就;小说、戏剧和书画艺术成果丰硕。 名师考点精讲 考点一 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强化皇权 八股取士 经济的发展七下P66~P69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明朝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通过了解明朝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明朝的 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强化 皇权 目的 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措施 中央 (1)废除丞相: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设置五军都督府: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设置“厂卫”: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员;明成祖成立东厂 (4)建立内阁: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地方 (1)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 (2)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强化 皇权 影响 作用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巩固了明朝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弊端 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八股 取士 目的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皇权 内容 考试 范围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注:最新统编教材改为“《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文体 内容空疏,形式呆板的八股文 影响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经济的 发展 农业 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 (1)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 (2)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商业 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晋商、徽商等有名的商帮 考点二 郑和下西洋 620 周年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七下P70~P74 2022版课标: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 下西洋 背景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概况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续表 郑和 下西洋 特点 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和平交流 地位 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意义 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注:最新统编教材删除),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远航 成功 原因 明朝国力强盛,经济发展;造船水平高超,掌握了航海技术,指南针的使用;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和政治经验;团队的合作等 戚继光 抗倭 背景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