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李商隐《贾生》———晚唐的讽喻与悲歌 历史、文学与士人精神的解构 - 1. 李商隐其人其诗 - 2. 《贾生》文本解析 - 3. 晚唐政治与历史背景 - 4. 贾谊典故的文学传统 - 5. 诗歌的讽刺艺术与隐喻 - 6. 后世评价与当代启示 诗人简介(生平) - 出身寒微:祖籍河南,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 仕途坎坷:因卷入“牛李党争”屡遭排挤,终生未居高位。 - 幕府生涯:辗转各地节度使幕府,晚年潦倒。 诗人简介(诗风特点) - 隐晦朦胧:善用典故与象征,诗意多义。 - 感伤主义:主题多涉及命运无常、人生孤寂。 - 代表类型:咏史诗、无题诗、咏物诗。 晚唐诗坛地位 - “小李杜”:与杜牧并称,共擎晚唐诗歌高峰。 - 咏史诗创新:从叙事转向隐喻,借古讽今。 - 无题诗代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贾生》创作背景 - 时间推测:840-858年(唐武宗会昌年间至宣宗大中年间)。 - 政治环境:宦官专权、唐武宗灭佛、士人失语。 - 个人境遇:李商隐因党争被贬,借贾谊自喻。 李商隐其他相关作品 - 《安定城楼》:“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失意中的豁达。 - 《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讽刺帝王无能。 - 主题分类表:政治讽喻、个人感怀、咏史怀古。 原诗呈现与注释 原文: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白话翻译: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被贬的贾谊,赞叹其才华无人能及;可惜深夜倾谈只问鬼神之事,却不问百姓疾苦。 逐句分析———首联 “宣室求贤访逐臣”: - 宣室:汉代未央宫正殿,象征帝王权威。 - 逐臣:贾谊曾被贬长沙,暗示李商隐自身遭遇。 - 表层含义:帝王求贤若渴;深层讽刺:形式大于实质。 逐句分析———颔联 - “贾生才调更无伦”: - 才调:才华与气度。 - 无伦:无人可比,突出贾谊的悲剧性———才华与境遇的反差。 - 李商隐的投射:借贾谊暗喻自己怀才不遇 逐句分析———颈联 - “可怜夜半虚前席”: - 夜半:隐秘性,暗示谈话内容非常规。 - 虚前席:身体前倾看似重视,实则“虚”字点破空洞。 - 细节反讽:动作的热情 vs 内容的荒诞。 逐句分析———尾联 “不问苍生问鬼神”: - 苍生:百姓生计,治国根本。 - 鬼神:方术迷信,帝王私欲。 - 批判内核:统治者忽视民生,沉迷虚妄。 艺术手法总结 对比手法:求贤(表象) vs 问鬼(实质)。 - 用典重构:颠覆《史记》中汉文帝的明君形象。 - 留白艺术:末句戛然而止,引发读者反思。 晚唐政———宦官专权 甘露之变(835年):文宗联合大臣诛宦官失败,反遭屠杀。 - 宦官掌控神策军,操纵皇帝废立(如武宗、宣宗即位)。 晚唐政———唐武宗灭佛 会昌法难(845年):拆毁寺庙4600余所,强迫26万僧尼还俗。 - 目的:打击佛教势力,扩充财政,巩固皇权。 晚唐政———藩镇割据 - 河朔三镇:魏博、成德、卢龙长期割据,对抗中央。 - 唐廷妥协:以节度使世袭换取表面臣服。 贾谊典故的历史演变 司马迁《史记》: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 - 王安石《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翻案诗) 李商隐的隐喻指向———帝王求仙 - 唐武宗服丹药暴亡(846年),年仅33岁。 - 宣宗继位后亦迷信道教,晚唐帝王沉迷长生术。 李商隐的隐喻指向———士人困境 牛李党争:门阀(李党) vs 科举(牛党),文人站队决定命运。 - 李商隐因婚姻被视为“叛徒”,终生不得志。 唐代帝王崇道事件年表 帝王 事件 结果 唐宪宗 服丹药 躁怒被杀 唐武宗 会昌灭佛 丹毒暴亡 唐宣宗 宠信道士 服丹致死 咏史诗的范式突破 - 左思《咏史》:“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直白批判。 - 李商隐转向:隐晦讽刺,以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