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程标准】 了解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认识这一时期取得的科技等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准确说出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青蒿素的主要成就及意义;列举 “双百” 方针下的优秀文化作品及新时代文化发展特点。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归纳与分析能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运用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探究科技文化成就的背景与影响,培养历史解释能力;通过时间轴梳理科技文化发展脉络,增强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3.感受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树立文化自信。(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两弹一星” 的成就与意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屠呦呦与青蒿素的贡献;“双百” 方针下的文化成果。 2.教学难点:理解科技文化发展与国家综合实力的关系;认识文化自信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内容:播放中国外交部发布的中国现代科技成就视频。 教师提问:视频中的场景分别反映了我国哪方面的成就?这些成就对中国有什么重要意义?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科技与文化领域联想,结合 “震撼”“国际地位” 等关键词思考,激发对科技文化成就的探索兴趣。 过渡语:这些成就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心血与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18 课《科技文化成就》,感受新中国的科技文化飞跃。 (二)新课讲授 1. 从 “两弹一星” 到漫步太空 (1)含义与成就 展示内容:展示 “两弹一星” 实物模型图及 1964-1970 年科技成就时间轴。 教师提问:“两弹一星” 具体指什么?我国在哪些年份取得了哪些关键突破? 提示引导:结合模型图明确 “两弹” 演变(原子弹→核弹 + 导弹),通过时间轴梳理 “原子弹→氢弹→导弹试验→人造卫星” 的突破顺序,强化时空记忆。 研发原因与代表人物 展示内容:展示美国核威胁史料及钱学森、邓稼先的人物事迹。 教师提问:新中国为何要发展 “两弹一星”?钱学森、邓稼先在研发中面临哪些困难? 提示引导:从 “材料一中美国核讹诈”“材料二毛泽东讲话” 归纳安全与国际地位需求;从 “苏联撤专家”“手摇计算机” 等细节体会研发条件的艰苦,感悟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精神与意义 展示内容:展示 “两弹一星” 精神内涵及国际评价(如法国对中国核爆的评价)。 教师提问:“两弹一星” 精神的核心是什么?这一成就对中国和世界有何影响? 提示引导:从 “热爱祖国、自力更生” 等关键词提炼精神内涵;结合 “打破核垄断”“提高国际地位” 分析国内外影响。 航天事业延续 展示内容:播放神舟五号发射片段,展示神舟十二号对接空间站图片。 教师提问: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我国航天事业有何发展趋势?载人航天精神与 “两弹一星” 精神有何关联? 提示引导:对比 “无人试验→载人飞行→空间站建设” 的发展,指出精神传承(如 “特别能奉献”)。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展示内容:展示杂交水稻与普通水稻对比表格,播放袁隆平访谈片段。 教师提问:杂交水稻在产量、抗性等方面有何优势?袁隆平的 “两个梦” 体现了怎样的情怀? 提示引导:从表格数据对比突出增产优势;结合 “禾下乘凉梦” 体会科学家的民生关怀与国际担当(如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屠呦呦与青蒿素 展示内容:展示疟疾危害数据及屠呦呦获奖证书。 教师提问:青蒿素的发现对全球抗疟有何贡献?屠呦呦获奖为何引发世界关注? 提示引导:从 “全球 2.41 亿病例” 数据感受贡献;结合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次颁给中国本土科学家” 分析其里程碑意义。 3. 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