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13927

【新教材】西师大版(2024)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池》课件+教案+素材

日期:2025-05-22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87次 大小:1274312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五,教案,课件,小池,单元,一年级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大自然的歌唱家 第三课时 《小池》 课题 《小池》 单元 5 学科 音乐 年级 一年级 教材分析 《小池》作为本单元“音乐与自然”主题的重要课例,通过古诗与音乐的融合,引导学生感知自然声音在音乐中的艺术化表达。本课承接前几课对自然声响的探索(如《云》《大雨、小雨》),深化学生对“诗乐合一”文化的理解,并为后续编创活动(如“自然交响曲”)奠定听觉与表现基础。作品分析:刘卓则以宋朝诗人杨万里独具匠心的一首七言绝句《小池》为灵感,创作了同名乐曲。他深人洞察原诗词的丰富内涵,通过音乐的艺术化处理,让文学形象与音乐形象得以完美融合,互为补充,让人在聆听中感受到了对大自然景物的无限热爱与深情厚意。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的视听活动和游戏化学习兴趣浓厚,但专注力有限。已学习《云》《大雨、小雨》等歌曲,初步感知音的强弱与自然声音的联系。在人声分类(男、女、童声)的抽象概念需通过对比聆听强化;音乐与古诗意境的关联需借助画面与动作辅助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目标: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与古诗意境相融合的宁静美感,体会作曲家通过音乐传递的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艺术表现目标:通过聆听音乐《小池》,学生能够感知音乐中表现的自然声音元素,并初步辨别旋律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及人声的音色差异。创意实践目标:在小组活动中,利用打击乐器、自然物品编创“自然交响曲”,体验音乐创作的乐趣与团队合作的成就感。文化理解目标:了解古诗《小池》的文学背景及作曲家刘卓将古诗转化为音乐的艺术手法,初步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乐合一”的美学理念。 重难点 重点:辨别童声、女声的音色差异及旋律高低、节奏快慢,小组合作运用乐器创编 “自然交响曲”。难点:用肢体动作和绘画表现音乐中的自然意境,旋律线绘画与节奏型(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准确对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1. 展示池塘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哪些自然景物?”2. 朗诵古诗《小池》,提问:“如果古诗变成音乐会怎样?”3. 播放歌曲《小池》片段,引导学生闭眼聆听。 1. 观察图片并描述景物(泉水、荷叶、蜻蜓等)。2. 跟读古诗,联想音乐与古诗结合的画面。3. 分享初听感受。 通过图片与古诗激活已有认知,以问题引发好奇心,借助初听建立音乐与古诗的关联,营造宁静的课堂氛围。 1. 音乐背景小故事介绍作曲家刘卓将古诗谱曲的创作,提问:“音乐是谁写的?古诗和音乐有什么联系?2. 感知音乐情绪与节奏再次播放音乐,提问:“音乐是快的还是慢的?”示范肢体动作(如手臂轻挥模仿流水),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舒缓轻盈的旋律。3. 寻找自然之声带领有感情朗诵古诗,提问:“诗中大自然的声音藏在哪里?”结合古诗解析泉流潺潺、风吹树叶、蜻蜓飞舞的音效。 4. 人声分类小侦探播放童声、女声合唱片段,讲解人声分类(童声、女声、男声),组织 “听声猜人声” 游戏。5. 节奏小火车:走和跑展示四分音符( )、八分音符( )卡片,用 “走”“跑” 拟声词教唱节奏型,邀请学生用跺脚、拍手表现节奏。6. 旋律线绘画出示乐谱,示范根据音高起伏绘制旋律线,播放第二行旋律,指导学生边听边画。7. 旋律填空与乐器合奏给出音符 5、2,引导学生创编简短旋律;分组发放摇铃(荷花组)、三角铁(蜻蜓组)、拍手(小鱼组),随音乐合奏。8.角色扮———小池音乐会分组扮演:荷花组(摇铃)、蜻蜓组(三角铁)、小鱼组(手拍“水声”)教师用“音乐星星贴纸”奖励合作默契的小组。 1. 聆听故事并回答问题,理解 “诗乐结合” 的创作方式。2. 用 “慢”“轻盈的” 描述音乐情绪,模仿教师动作表现水流、荷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