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教学设计 课题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核心素养 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传统节日情境,理解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基因,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道德修养:从节日习俗中提炼人文精神内涵,如孝亲敬老、和谐共生等,提升道德判断与实践能力。 健全人格:在节日文化体验中,培养尊重传统、勇于担当的品格,塑造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全人格。 责任意识:认识到传承人文精神是青少年的文化责任,主动在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 教材解析 本框内容是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七课《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第一框,聚焦于“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教材通过介绍中华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以及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对于学生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传统节日、神话传说等文化元素,但对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解。他们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在将人文精神与现实生活联系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和感悟,提升对中华人文精神的认知水平,增强传承意识和能力。 教法学法 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探究法 重点 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及其主要体现 难点 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新课导入: 1. 播放《最美中国色之中华节日篇》视频,展示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场景。 2. 提问引导:“在这些熟悉的节日场景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这些习俗历经千年依然影响我们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3. 引出本节课主题:从传统节日中探寻中华人文精神的奥秘。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视频展示,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新课学习营造良好氛围,自然引出教学主题。 新课新授 一、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 (1)展示学生关于中华人文精神讨论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讨论内容思考对自己的启发。 (2)展示《论语》、《道德经》、《韩非子》、《孙子兵法》、《韩非子》的相关资料,讲解古人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思考:“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中华人文精神有何价值? 二、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 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①展示管鲍之交材料: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好友。两人虽然性格和才能各异,但能够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为齐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思考:结合故事,谈谈你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理解 ②【视频】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教师总结:(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A内涵A1.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 A2.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 B作用 B1.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 B2.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 B3.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示小组合作办黑板报、运动会报名等生活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其中 “异” 和 “同” 的表现,强化对这一处世方法的理解。 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①展示“岁寒三友”、“四君子”的图片。 提问:分别体现了哪些人文精神? ②展示绘画、诗词书法、典籍著作、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