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01442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日期:2024-05-1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1555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 cover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方法:讲读课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诵读诗歌。 二、 导入新课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三首咏月诗词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三、整体感知 学生讲述汇总资料,教师归纳,明确: 1、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日。这一夜的月 亮是一年中最圆最亮的。这一天所有外出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团聚。中秋节的习俗有赏月、吃月饼、吃芋艿、点灯笼等。 2、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着地球旋转。一 月的三十天中,月亮从月初的新月逐日丰满,直至十五最圆,此后又逐日削减,到月底又成一个弯月,如此反复,周而复始。传说中月亮中有一个广寒宫,宫中住着嫦娥,一只可爱的玉免与她作伴;还有一个被罚砍桂花树的吴刚。 3.学习《十五夜望月》: 指名读,齐读。 结合文下注释,运用工具书,理解诗意。掌握“栖”的音形义。 展开想像,感受诗情。 小组内交流读诗的感受,相互启发。 小组派代表将本组学习的成果在班内交流。形式灵活,可以用问题的形式相互考查;也可展开辩论或竞赛。 四、交流互动 本诗写月的地方有几处? (地白、桂花、月明) 诗人借“白地”“乌鸦”“冷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寂寞} 写思念亲人的句子是哪句?其中用的最妙的是哪个字?谈出你的看法。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用得 最妙的字是“落”字。诗人运用了奇妙的想象,将满天的月光,比喻成无数根思念的情丝,它们正随了月光,洒在所思念的人家。想象奇妙、生动。) 齐读,背诵。 五、质疑交流 该诗的风格如何?感情如何? (凄清、寂寞;忧郁、惆怅) 补充介绍作者 六、自主小结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 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七、反馈练习 1.“冷露”一词中的“冷”怎么理解? 2.“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八、布置作业 背诵《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方法:讲读课 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默写。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诗人们常在中秋节晚上, 吟诗赏月,借酒浇愁,抒发思念之愁苦。这节课我们就和宋朝伟大词人苏轼一起,大醉一场,领略他豁达、乐观、豪迈的胸怀。 学习词前小序: 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词作于何时?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何而作? 学生阅读有关注释回答。教师补充有关写作背景,重点介绍二点,其一,此时的作者政治上受到打击、排挤,很不得意;其二,与弟弟六七年未见了。 放录音带,学生跟读。 指导学生朗读。 查阅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理解词意 。掌握“阙”、“琼”、“宇”、“绮”“婵娟”等的音形义;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发挥想像,感受诗情。 求学生展开想像、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成与诗人的沟通。 小组内交流心得体会后,派代表参与班上的讨论。 教师点拨归纳: 上阙写词人欲“归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