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15664

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 课件

日期:2025-11-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9次 大小:26854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
  • cover
(课件网) 导入新课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14岁,当时随父亲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便欣然命笔。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潼关 谭嗣同 禄丰县彩云中学何春祥 学习目标 1、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 2、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3、感知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4、背诵诗歌。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朗读诗歌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 字词注释 【1】终古:久远。 【2】簇:簇拥。 【3】束:拘束。 【4】出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翻译诗歌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临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分析诗歌 前两句:(描写) 高云拥城,寂寥辽远 后两句:(抒情) 不畏险阻,勇往直前 潼关 绘景 抒情 诗歌赏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 “秋风吹散马蹄声”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现出孤城的寂寥和辽远。 “河流大野犹嫌束”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都在写山水,确是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了,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阅读理解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并分析其作用? 【1】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3、分析诗歌的意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莽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道巍峨险峻,不知晓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