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15924

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5-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21816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八下,历史,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格式
  • cover
课题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时间轴和历史地图,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和日益密切的交往情况。(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认识“一国两制”对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意义;了解“九二共识”及其意义;分析影响海峡两岸发展的因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认识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从而增强学生对祖国统一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家国情怀)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法学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学具准备 课本、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一、新课导入: 【教师行为】播放《乡愁》的朗读视频。 【教师提问】从诗中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怀?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讲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可是,作为中国的领土,两岸的人民曾经却不能自由往来,甚至处于长期隔绝、骨肉分离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你知道这样的隔绝状态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往昔纠葛--台湾问题的由来 【教师行为】(出示时间轴)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生回答】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隋朝也曾派人到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清朝初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年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 年,台湾正式建省;1895 年,甲午战败,在《马关条约》中,台湾被日本割占;1945 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教师讲解】从三国卫温率船队抵达夷洲,到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再到清朝设立台湾府,台湾始终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教师讲解】台湾历史上有三次分离。第一次,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第二次,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直到抗战胜利台湾才回归;第三次,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败退台湾,造成两岸分离。基于这些,思考两个问题: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性质有何不同?解决途径又有哪些区别?大家分组讨论,填写表格。 【教师行为】(出示表格)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学生行为】和同桌互相讨论填写表格。 【学生回答】港澳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的问题,是中国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通过“一国两制”顺利解决。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我们自己解决,中国决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 【过渡语】随着新中国成立,面对两岸新形势,党和政府为实现统一,对台政策也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的重大转变 。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说说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演变。 材料一:将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毛泽东 材料三 :在解決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 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邓小平 【学生回答】①新中国成立初,明确提出要武装解放台湾;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③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过渡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台政策历经从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的重大转变。随着时代发展,这些政策的调整,为两岸关系破冰筑牢了基础。在新的历史阶段,各项举措有序推进,促使两岸打破隔绝,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