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新新教材七下历史第4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等基本史事,认识唐玄宗晚年与唐朝后期的腐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从节度使到藩镇割据的发展过程,认识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这一局面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从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的轨迹,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兴衰与领导人有直接的关系。(家国情怀)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起义;唐朝灭亡的原因和标志。 教学难点 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分析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对唐朝社会的深远影响;认识唐朝灭亡的必然性。 教法学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新课导入 【教师行为】(出示两首诗歌) 【教师提问】以上两首诗都是杜甫所作,其中“开元”和“天宝”都是唐玄宗的年号。结合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一:这两首诗分别反映了怎么样的社会现象? 问题二:为什么唐玄宗在位时期社会局势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学生回答】忆昔》反映开元盛世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景象;《无家别》展现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战乱频仍的惨状。玄宗后期朝政腐败(如宠信李林甫、杨国忠),节度使权力膨胀,中央军备废弛,加之社会矛盾激化,引发安史之乱,局势急转直下。 【教师讲解】从开元盛世到战乱频仍,唐朝经历了怎样的转折?今天我们走进第四课,探究安史之乱如何让盛唐由盛转衰。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盛世裂变--安史之乱的祸起萧墙 含义 【教师讲解】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向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 2,背景 【问题探究一】:安史之乱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的背景) 【教师行为】(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 材料二:从713—755年,唐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用兵12次,对契丹用兵9次,对南诏用兵6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再有其他方面的部族的反抗斗争,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连棉。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 材料三: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 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 材料四:唐朝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置军事重镇,称为藩镇,藩镇的长官即为“节度使”。节度使权力极大,不仅掌握庞大的军队,而且兼管辖区的行政和财政。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 ———《新唐书》 材料五: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幽州)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军队人数达15万人。他手握重兵,野心膨胀,与中央矛盾逐渐加深。 【学生回答】①:唐玄宗末年,朝政腐败,奢侈之风日盛。②边疆形势日趋紧张。③民众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④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⑤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势力膨胀,威胁中央。 【教师总结】唐玄宗后期朝政腐败,节度使权力过大形成外重内轻局面,社会矛盾尖锐。矛盾激化下,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叛乱。接下来我们走进叛乱过程,看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乱如何重创唐朝。 3,过程 【教师行为】(播放视频)引导学生结合视频与教材,归纳安史之乱的过程。 【学生回答】①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叛唐,攻下洛阳。 ②756年,潼关失守,叛军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马嵬驿兵变)叛军占领长安。③唐肃宗即位后,重用郭子仪,在回纥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