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20379

第1课 可爱的胡芦 教学设计(表格式) 湘美版(2024)美术一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3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269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课,爱的,胡芦,教学设计,格式,美版
  • cover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可爱的葫芦(湘美版2024年一年级上册) 课时 共 1 课时 第 1 课时 课型 造型·表现课 教材分析 本课以“可爱的葫芦”为主题,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葫芦的自然形态、色彩特征及装饰美感,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直观感知、趣味实践为核心,设计了观察、描述、绘画、装饰等活动。葫芦作为常见的自然物,其独特的“葫芦形”(上小下大、中间细)具有强烈的造型辨识度,表面的天然纹理与可装饰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教材还隐含葫芦的文化寓意(如吉祥、福禄),通过简单渗透帮助学生建立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文化理解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6-7岁)处于美术学习的启蒙阶段,具有以下特点:1. 感知能力:对色彩、形状敏感,能通过触摸、观察感知葫芦的外部特征,但对细节(如表面纹理、色彩渐变)的观察需教师引导;2. 表现能力:手部肌肉控制力较弱,线条多为稚拙的弧线与曲线,适合用简单造型表现葫芦;3. 兴趣特点:喜欢拟人化、趣味化的表达,对“给葫芦穿花衣”等装饰活动充满热情;4. 认知局限:对葫芦的文化意义缺乏了解,需通过直观讲解与生活实例建立联系。 学习目标 学习评价 1. 审美感知:通过观察实物葫芦、图片及教师示范,感知葫芦的形态美(上小下大的曲线轮廓、表面的自然纹理)、色彩美(深浅不一的黄绿色、成熟后的棕黄色)及装饰美(花纹、图案的趣味性),能用“圆溜溜”“胖鼓鼓”等词语描述葫芦的可爱之处。 2. 艺术表现:掌握葫芦的基本造型方法,能用流畅的曲线表现葫芦的“葫芦形”,并通过添加藤蔓(直线与曲线结合)、叶子(简单的椭圆形与叶脉)表现葫芦的生长状态;能运用点、线、面(如圆点、波浪线、格子纹)对葫芦进行装饰,注意颜色搭配的协调性。 3. 创意实践:结合生活经验与想象,为葫芦设计拟人化表情(如笑脸、眨眼)或个性化装饰(如星星、花朵),创作出具有童趣的“可爱葫芦”画面,体现独特的创意表达。 4. 文化理解:通过教师讲解与图片展示,初步了解葫芦在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如“福禄”谐音),知道葫芦是民间艺术的常见题材(如葫芦烙画、剪纸),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1. 审美感知评价:通过“观察小侦探”活动(观察葫芦后描述其形状、颜色),评价学生能否用具体词汇(如“像两个圆连在一起”“有深绿和浅绿”)表达对葫芦美的感知。 2. 艺术表现评价:通过学生作品,观察是否抓住葫芦的基本形态(上小下大、中间细),线条是否流畅;藤蔓与叶子的添加是否合理(如藤蔓连接葫芦、叶子有叶脉);装饰花纹是否丰富(有点、线、面的组合)。 3. 创意实践评价:通过“创意小评委”活动(展示作品并介绍创意),评价学生是否为葫芦设计了独特的表情或装饰(如“戴蝴蝶结的葫芦”“穿条纹衣服的葫芦”),是否体现个人想象。 4. 文化理解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如“葫芦代表什么美好愿望?”),评价学生是否知道葫芦的“福禄”寓意及在民间艺术中的应用。 重点 观察葫芦的形态特征(上小下大的曲线轮廓、表面纹理),用流畅的曲线表现葫芦的基本造型,并进行趣味装饰。 难点 表现葫芦的大小、前后关系(如一大一小葫芦的重叠),以及装饰花纹的丰富性与协调性。 主问题 葫芦有哪些可爱的地方?怎样用画笔把它们画得更有趣?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实物葫芦(新鲜未成熟的黄绿色葫芦、成熟的棕黄色葫芦各2-3个)、葫芦生长过程图片(开花、结果、成熟)、葫芦装饰范画(拟人化表情、花纹装饰)、多媒体课件(含民间葫芦艺术品图片)、水彩笔、油画棒、A4画纸、展示板。 2. 学生准备:水彩笔或油画棒、铅笔、橡皮。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一)猜谜激趣,引出主题 1. 教师说谜语:“兄弟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