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34001

5.1 延续文化血脉 课件(30张PPT)

日期:2025-05-24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206260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延续,文化,血脉,课件,30张,PPT
  • cover
(课件网) 《长安三万里》以盛唐为背景,讲述安史之乱后,整个长安因战争而陷入混乱,而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两位诗人跌宕起伏的命运画卷缓缓展开。 《别董大二首》 [ 唐 ] 高适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楼》 [ 唐 ] 崔颢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春晓》 唐·孟浩然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将进酒·君不见》 [ 唐 ] 李白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些诗句为什么能够传承至今?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根 壹 解读“根” “来者落地生根,去者落叶归根。”对一个人而言,根是对生命的依恋和敬畏; 对一个民族而言,根是对文化力量的借喻和对文化品格的自我认同。 寻觅中华文化符号,除了唐诗,你还会想到什么? 课堂探究 武术 民族服饰 特色饮食 传统建筑 儒家思想 中医医药 戏剧 剪纸 皮影戏 水墨画 古典音乐 课堂笔记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 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 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1.中华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P59 源远流长(纵向上) 博大精深(横向上) 特点 薪火相传 历久弥新 唐诗已然刻入中国人的文学记忆,虽隔着千年的历史烟云但从未离席。 是谁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长安三万里》找到了一个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角度。它一改近年许多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都过度依赖传统神话传说,引起观众审美疲劳的做法,摒弃仅仅从书法、武术、乐舞、古建等文化符号造型入手,选取了唐诗这一国人文化基因的最大公约数,将抽象的古诗魅力融入具象的诗人命运。整部影片结合剧情大约提及四十余首著名唐诗,在大体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深入传统文化肌理,展现中国文化内蕴,诗在,长安在,山河在,中国在。 思考:为何唐诗可以穿越古今,在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 课堂笔记 2.中华文化为什么能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P59 古代典籍中的唐诗 现代影片中的唐诗 新时代,我们如何延续文化血脉? 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课堂笔记 古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代 革命文化 现代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 logo 党领导人民在革命中创造的 《毛泽东诗词》 党领导人民在建设、改革中创造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_____,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_____和_____,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P6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人民日报评价:“它(《长安三万里》)不仅是一部电影,也不仅是一堂文学史课,更是一记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与千百年后的我们心灵交汇。” 观众评价:《长安三万里》是创作者写给大唐的一曲颂歌,影片中的诗人们和他们创作的流传千古的诗篇,钩沉出绵延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网友评论:《长安三万里》能让那些教科书上的字,不再是“全文背诵”的命令,而是将盛世和乱世中怀才不遇的血与泪拍出来;能让教科书上历史人物的那些黑白画像,不再只是上课时无聊打发时间涂涂画画的表情包插图,而是拍出了鲜活和浪漫,跨越再漫长的时间也能让我们有共鸣。 上映后,好评如潮 请结合上述评论,谈谈《长安三万里》受到广泛好评的原因。 4.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文化? 课堂笔记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P60) 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P61) ③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P61) ④为中华民族的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