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37406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共23张PPT+视频)

日期:2025-05-25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648727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课件
  • cover
(课件网) 丨第三单元 单元脉络丨 明清时期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姑苏是现在的苏州,通过清朝画师徐扬的《盛世滋生图》你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康乾盛世 《姑苏繁华图》局部(《盛世滋生图》) 明清时期 社会经济的发展 丨第三单元 第19课丨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手工业 商业 农业 壹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洪武丈量鱼鳞图 元朝末年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如何破局的? 1、推行垦荒政策。 3、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鱼鳞图册”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思考明清时期,农业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组织移民屯田。 原因:①统治者的政策支持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水利一兴,田苗不忧旱涝,岁必有秋,其利无穷”,于是康熙十六年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督修黄、淮和大运河。 ———白寿彝《中国通史》 清朝治水图 ②兴修水利工程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年 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 (顺治十八年) 5 493 576 1685年 (康熙二十四年) 6 078 430 1724年 (雍正二年) 6 837 914 1766年 (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米行(经营粮食买卖)三十余家,岁粜(卖出)百万石,转输闽浙。 ———清《木渎镇志》 ①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提高 阅读课本P116-117,并结合材料概括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②引进美洲高产作物 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思考: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会带来什么影响?(对社会、对经济对手工业和商业)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原料 商品 商品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贰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明朝 松江:棉纺织业中心 景德镇:制瓷中心 ◎明清时期经济分布图 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 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苏州:丝织业中心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清朝 ◎明清时期经济分布图 著名的大机户 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经营棉织业的 手工工场达2 500家, 织工超过50 000人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根据材料,分析手工工场的特点。 规模大 雇佣关系 分工明确 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观看视频,感受《姑苏繁华图》中描绘的繁华场景,结合课本118页说一说商业发展的表现。 表现:①交通便利,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二)商业发展的表现 商业市镇:盛泽镇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陆路 水路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二)商业发展的表现 材料: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为7000至10000吨,约2.24亿两至3.2亿两白银。 “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弗兰克《白银资本》 ②海外贸易兴盛,白银流入中国,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表现:③出现商帮(晋商、徽商) 为了便于资金的流通,可以开设哪一业务? 开设“票号” 山西 晋商 江南徽州府 徽商 (二)商业发展的表现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