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38085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36张PPT)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日期:2025-05-25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1次 大小:61179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学年,必修,选择性,生物学,高中,2019
  • cover
(课件网) 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二 生物与环境 合作探究一:胡杨死亡后,为什么很长时间都没有腐烂? 荒漠中缺乏水分,分解者数量很少,因此死亡后的胡杨无法被快速分解。 合作探究二:有研究表明,长有胡杨的荒漠土壤一般比草原的贫瘠,这是为什么? 荒漠中生产者的种类与数量很少,能制造的有机物总量就少;消费者与分解者也少,物质循环缓慢;土壤中可供分解者分解的动植物遗体等很少,且分解速度较慢,因此土壤中积累的营养物质很少;而且,胡杨还会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因此,长有胡杨的荒漠土壤比草原的更为贫瘠。 合作探究三:呼一口气,许多二氧化碳分子就离开你的身体,进入大气中。这些二氧化碳分子离开你后,会开始怎样的旅行? 食物 人体的细胞呼吸 CO2 植物的光合作用 碳元素和氧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 合作探究五: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61-63,小组合作思考讨论完成问题。 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2.碳以什么形式通过什么途径进入生物群落;碳以什么形式通过什么途径在群落内部传递? 3.生物群落中的碳以什么形式返回无机环境?通过哪些途径? 4.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构建碳循环的模型。 5.碳循环与温室效应有什么关系?如何缓解温室效应? 6.你如何看待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7.物质循环的概念、特点?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人类可以怎样改进农业生产方式? 分析碳循环的过程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因此可在大气和海洋、河流之间进行交换。此外,碳还可以长期固定或保存在非生命系统中,如固定于煤、石油或木材中。人类对煤和石油等能源的利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问题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在非生物环境中: 主要是CO2,少许碳酸盐。 在生物群落中: 主要是含碳有机物。 1.碳的存在形式: 生产者 (2)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1)光合作用等: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 问题2: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以什么形式、通过哪些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 消费者 (2)呼吸作用等: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1)摄食等:将前一营养级的有机物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 分解者 (2)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1)食腐、腐生等:将现成有机物转化为自身有机物。 问题2: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以什么形式、通过哪些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其他途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等。 煤、石油 大气中CO2库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化石燃料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摄食 燃烧 分解作用 2.碳的循环形式: 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 在生物群落内部: 碳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碳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沿食物链、食物网传递。 (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构建碳循环的模型) 大气中CO2库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化石燃料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摄食 燃烧 分解作用 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4.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 (1)生产者、消费者的 。 (2)分解者的 (3)化石燃料的 。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燃烧 大气中CO2库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化石燃料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摄食 燃烧 分解作用 5.碳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主要途径: 6.实现碳循环的关键因素: 食物链、食物网 生产者和分解者 7.与自然界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 线粒体和叶绿体 (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构建碳循环的模型) 大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