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40225

八下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183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八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 cover
八下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格物致知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 2.理清演讲者的演讲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4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演讲者的思路。 (2)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 1.简述演讲的定义及阅读方法。 2.结合第一段及注释,梳理演讲背景。 背景资料: 1970年前,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三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他想进行实验,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经过两年多夜以继日的实验,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而它来自于第四夸克。他的发现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有三种夸克组成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丁肇中因此项发现在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父母把他带回中国,他在中国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在20岁时只身赴美,进入密歇根大学,接受西方的教育,1976年经过他多年的实验,发现了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丁肇中是在1991年的“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 任务一: 1.逐段比读,模仿丁肇中的风格将每段改编为一句话演讲词。在此基础上梳理演讲词观点的总结规律。 示例: 1:中国学生应当如何学习自然科学呢?(尾句)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即实验。(尾句) 3: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首句,关联词提示) 4:传统儒家重视内心领悟,忽视实验。(首句+尾句) 5:传统儒家重视内心领悟,忽视实验的观点在当下行不通。(首句+尾句) 6:我认为实验精神在科学中很重要。(尾句) 7: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首句) 8:实验需要积极的探测。(首句) 9:实验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尾句) 10:由于传统儒家忽视实验,实验又需要较多品质,所以学术进展只能依赖少数人的突破。(上文+尾句) 11:在今天中国学生还重理论轻实践。(上下文+首句) 12:以我为例,我发现做研究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尾句) 13:格物致知精神意义重大,我们应当培养实验精神,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首句+尾句) 总结:作者观点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当重视实验精神。 这就体现了演讲的针对性。 梳理规律:1.寻找事实对应的观点;2.紧扣中心词;3.综合首尾句。 2.解读这13句话之间的关系,分析本文思路。梳理演讲词内部关系有多少种? 示例: 问答关系 (问) 中国学生应当如何学习自然科学呢? (答) 因此,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即实验。 证明关系、转折关系 (观点) 然而,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 (举例) 例如,王阳明代表的传统儒家重视内心领悟,忽视实验。 (转折) 这种传统观念在当下行不通。 递进关系 (个人角度)我认为实验精神在科学中至关重要。 (历史角度)历史告诉我们,新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获得。 (并列) 实验需要积极的探测, (递进) 实验更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 因果关系 (因果) 正因传统儒家忽视实验,且实验对个人素质要求极高,所以学术进展长期依赖少数人突破。 转折关系 (转折) 当今中国学生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分总关系 (举例) 以我为例,研究发现自主决策与创新思维不可或缺。 (总结) 因此,必须重新认识格物致知精神,培养实验能力,方能推动科学发展。 逻辑结构示例: 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