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42709

【通用版】粽香话安全,平安过端午—端午节假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课件(共29张PPT)

日期:2025-05-25 科目:班会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9次 大小:369787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安全,假期,PPT,29张,课件,班会
  • cover
(课件网) 粽香话安全 平安过端午 —端午节假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同学们,端午佳节即将到来!当艾草的清香飘满街巷,当香甜的粽子摆上餐桌,当龙舟竞渡的呐喊声响起,我们在感受传统节日魅力的同时,更要将安全意识牢记心间。今天的班会,我们将一起学习防溺水、交通安全、饮食卫生等知识,为平安端午筑牢防线。愿每位同学都能度过一个快乐、健康、安全的端午假期! 前言 目 录 CONTENTS 01 端午节的简介 03 假期出游安全 02 预防溺水教育 04 应急处理常识 端午节的简介 PART.01 “端午”名称由来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乌角黍。”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节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称最多,有二十多个。如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等。 端午节日起源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就有过端午的习俗。 端午节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 “端午快乐”不能说吗 可以的。但是啊,端午节是一个祭祀、纪念、避瘟驱邪、养生健体、爱国孝亲的节日。 因此,说“端午安康”会更符合端午的文化内涵哦! 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原因忠事楚怀王遭排挤,后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自尽。百姓闻讯划船捞救,但无果,遂荡舟江河寄托哀思,后演变为龙舟竞赛。又投米团入江以防鱼食屈原身体,形成吃粽子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皆源于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 1.吃粽子。这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粽子通常用粽叶包裹糯米、红枣、豆沙、肉类等食材,经过蒸煮而成。不同地区的粽子口味和形状有所差异,如北方的粽子多为甜粽,南方则有咸粽。 2.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项盛大的水上竞技活动。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了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端午节的习俗 3.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人们会将艾草和菖蒲挂在门口或室内。艾草具有特殊的香气,有驱虫辟邪的作用;菖蒲叶形如剑,被视为驱邪之物。这一习俗寄托了人们驱灾避邪、保佑平安的美好愿望。 4.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内装朱砂、雄黄、香药等,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小巧玲珑,精致可爱。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同时也是一种美丽的装饰品,深受孩子们喜爱。 端午节的习俗 5.饮雄黄酒: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在端午节,人们会少量饮用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涂抹在小孩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传说可以驱避毒虫,保佑小孩平安健康。 6.画额。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借雄黄驱毒、借猛虎镇邪,可驱避毒虫。 预防溺水教育 PART.02 预防溺水教育 【案例一】2024年6月15日,湖南岳阳市岳阳县毛田镇道仁村道仁水库发生一起悲剧,一对亲兄弟在该水库溺亡,哥哥10岁,弟弟6岁。 【案例二】2024年6月13日下午,在山东济南市鹊山龙湖湿地公园附近,一名17岁少年溺水。经过1个多小时的救援,少年被打捞上岸,但已无生命体征。 【案例三】2024年5月9日,多名网友发帖称,广东湛江廉江市河唇镇7名学生在河道游泳时发生意外,其中3人溺亡。 预防溺水教育 同学们,端午假期即将到来,天气炎热,千万不要擅自游泳!野外水域看似平静,实则暗藏漩涡、水草缠绕等危险,且周边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