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七上地理 · 2024新人教 新版 教材 中考真题 第一章:地球 七年级上册(2024)地理学科 1.地球在宇宙中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恒星 由炙热的气体组成,自身可以发光。 行星 自身不能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发亮。 天体系统 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 2.太阳系八颗行星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外部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稳定的太阳光照(自有生命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变化) 自身条件 表面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 大气层的存在(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有大量的液态水 4.人类的太空探索(世界对太空的探索)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1961年:苏联“东方1 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 1969年:美国“ 阿波罗11 号”飞船登上月球 1977年:美国“旅行者号”空间探测器成功发射 1990年:美国哈勃空间望远镜成功发射 1997年:美国“旅居者号”火星车登陆火星 2010年:国际空间站正式建成 4.人类的太空探索(中国对太空的探索)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①1970 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②2003 年,“神舟五号”完成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杨利伟。 ③2007 年,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 ④2016 年,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⑤2021 年,“祝融号”火星车登陆火星。 ⑥2022 年,“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 4.人类的太空探索(探索太空的意义)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探索太空的意义 ①推动科技进步 ②促进新资源的开发 ③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④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 ⑤体现人类的探索精神 1.地球的形状(探索过程) 1.2 地球与地球仪 ①天圆地方(猜想)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证明) ②月亮和太阳(逻辑推理) ④卫星照片(亲眼目睹) ★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实地球为球体。 (非真实大小比例)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本地图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 七年级 上册》 审图号:GS 京(2024)0435 号 1.地球的形状(证实地球为球体的证据) 1.2 地球与地球仪 月食现象(草图) ★能够证实地球为球体的证据 ①麦哲伦环球航行 ②地球卫星照片 ③海边看到远方驶来的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④月食现象(见下图) 2.地球的大小 1.2 地球与地球仪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2 地球与地球仪 制作: 按照一定比例,将地球缩小。 2.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3 地球的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昼夜长短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1.3 地球的运动 3.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更替) 1.3 地球的运动 四季更替:北半球(南半球季节相反) 3.4.5(春季) 6.7.8(夏季) 9.10.11(秋季) 12.1.2(冬季) 3.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五带的划分) 1.3 地球的运动 根据不同纬度地带获得太阳光热不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北寒带(66.5°N-90°N) →终年严寒,有极昼极夜现象 北温带(23.5°N-66.5°N)→四季分明,无极昼极夜、太阳直射 热 带(0-23.5°S) →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南温带(23.5°S-66.5°S) →四季分明,无极昼极夜、太阳直射 南寒带(66.5°S-90°S) →终年严寒,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上的五带 本地图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 七年级 上册》 审图号:GS 京(2024)0435 号 三、中考真题 21 南 【2024·中考真题】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有重要意义。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地理兴趣小组绘制了一幅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位置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