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1课第三课时《严于律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导向) 1. 政治认同 理解法律对青少年保护与约束的双重作用,树立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 2. 道德修养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自律意识和慎独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法治观念 掌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关条款,明确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法律界限。 健全人格 学会用理性方式处理冲动情绪,增强抗诱惑能力。 5. 责任意识 认识到严于律己是对自己、家庭和社会负责的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严于律己与预防违法犯罪的关系 难点:将自律意识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 三、教学过程 环节1:情境导入(5分钟) 播放短视频《一念之间》:展示两名学生面对他人挑衅时不同反应导致的后果 提问:"为什么相似情境会导致不同结果?"(引发对自律重要性的思考) 环节2:法治探究(15分钟) 活动1:"法律放大镜" 分组分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8、38条(提供简化版法条) 任务:区分"不良行为"(如旷课、夜不归宿)与"严重不良行为"(如殴打他人) 活动2:"案例诊疗室" 呈现校园欺凌案例前半段,小组讨论:"如果主角能严于律己,事情会如何发展?" 教师补充司法大数据:90%青少年犯罪源于缺乏自律 环节3:自律训练营(15分钟) 情境模拟:"诱惑抵抗力测试" 1. 网络诱惑:朋友邀约逃课打游戏如何处理? 2. 情绪管理:被同学误解时的应对方式 "21天挑战计划": 学生制定个性化自律计划(如每日控制屏幕时间30分钟) 签订《自律承诺书》并设置同桌监督机制 环节4:总结升华(5分钟) 齐诵《自律三字经》:"法为绳,己为镜;日日省,君子行" 布置实践作业:记录一周自律行为并绘制"成长温度计" 四、板书设计 严于律己———远离犯罪的盾牌 / | \ 知法界 明德规 践自律 | | | 法律红线 道德标准 行为准则《严于律己》说课稿 一、说课标与教材 本课对应2022新课标"法治教育"模块要求,在"违法犯罪预防"主题下,侧重行为养成教育,与前后课程构成"认知-情感-行为"完整链条。 二、说核心素养落实策略 1. 政治认同:通过司法大数据呈现国家法律保护成效 2. 道德修养:采用"慎独"传统文化与现代案例对比 3. 法治观念:独创"法律诊疗"活动培养法律应用能力 4. 健全人格:设计阶梯式情境模拟训练情绪管理 5. 责任意识:通过承诺书签订强化契约精神 三、说教学创新 1. 双线并行:法治红线(法律后果)与品德基线(道德选择)交织推进 2. 具身学习:通过"温度计"可视化工具将抽象自律具象化 3. 社会协同:引入检察院"青少年法治教育微课"资源包 四、说评价设计 过程性:观察学生在模拟活动中的法治思维运用 终结性:通过"自律践行卡"实现多元主体评价(自评+家长评+小组评) 五、说教学反思 预判学生可能产生"自律即束缚"的误解,已准备《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白皮书》数据作为辩证讨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自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本设计突出三大特点: 1. 用真实司法数据建立法治权威 2. 将传统文化"慎独"思想现代化转化 3. 通过行为契约培养责任意识 如需调整任何环节或需要配套资源清单,可随时补充完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