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论点:以和为贵,“和”是分论点一:“和”体现修身正己、推己及人的道德观。() 长郡月亮岛学校 修身之道,是兴家之本,是强分论点二:“和”体现和睦孝顺、融洽和美的家庭观。(②) 八年级下语文第三次自查 国之根 分论点三:“和”体现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观。(③) [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姓名: 班级: 6.【活动三:寻“和”之用】活动期间,班级还开展了“‘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还是社会交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往”辩论赛,请根据双方观点,为主持人写一段总结发言。(5分) 1.下面是某同学做的字音字形梳理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2分) ( 正方观点:“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和”是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同见解时能保持内心平 A.注意通假字的误读,如“矜(guan)寡孤独”不能读成“矜Gim)寡孤独”,“学(xio)学半” 不能读成“学(xué)学半”。 静,不与人争高低输赢;“不同”就是理性看待、辩证分析别人的观点,不轻易改变 自己的主张,保持鲜明的个性。“和而不同”是不被局限的主观能动性,体现着良 B.注意因方言造成的误读,如“敕(chi)”不能读成“敕(ci)”,“俄顷(qng)”不能读成“俄 好的个人修养。 顷(qin)”。 C,注意成语字形在原文中的误写,如不要把“选贤举能”写成“选贤与能”,不要把“唇焦口 反方观点:“和而不同”适用于社会交往。“和”意味着自己能够与别人和睦相处,即将他人 噪”写成“唇焦口燥”。 与自己置于同一高度,给予充分理解、尊重,不使别人陷于难堪的境地,不强制 D.注意因音同或形似造成的误写,如“虽有嘉肴”不能写成“虽有佳肴”,“塘坳”不能写成 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同”就是求同存异,保持个性。“和而不同”就是顾全 “塘拗”。 大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2.古诗文往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态度,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补全诗文。(4分) 情感态度 古诗文名句 出处 矛盾心理 (1) 白居易《卖炭翁》 美好祝愿 (2)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下列对语段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二、阅读理解(共50分) ①气象万千、意趣横生的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视觉符号,凝结着先人卓越的智慧。 (一)古诗文阅读(共18分) ②作为记录语言和传承文明的载体,它由最原始的图形符号逐渐发展演变为篆,隶,草等字 体。③历经岁月的锤炼,不同书体的汉字不断融合与变化,彰显着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变迁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发展。④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中国文化热”的持续升温,使汉字进入了闪亮的新时代。 南征① A.句①中将“气象万千”改为“千姿百态”。B.句②中将第二、三个逗号改为顿号。 杜甫 C.句③中将“融合”与“变化”换位。 D.句④中删掉“使”。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 偷生长避地②,适远③更沾襟④。 生生不息。班级准备举办“以和为贵”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4.【活动一:探“和”之义】根据积累的有关“和”的词语,解读“和”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请你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在横线上补充B同学和C同学的解读内容。(4分)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769年)春,晚年的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②避地:避难而 A同学说:“和”是“和煦”,是春风温暖,阳光明媚。 逃往他乡。③适远:到远方去。④沾襟:意为浸湿衣襟,此处指伤心落泪。 B同学说: 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同学说: A.首联写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枫树成林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开心愉悦的心情。 5.【活动二:谈“和”之论】下面是《以和为贵》演讲稿提纲,把以下三则材料作为分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