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洛阳市2025年中招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试题卷上不要答题,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水笔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 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第一面的指定位置上。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班级开展“文字里的河南”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豫”见河南太平有象】 1.小组成员要探寻河南的简称为何为“豫”,搜集到下面一段文字,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共4分) “豫”本来是指一种很大的象,《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豫,象之大者”追溯至200万 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绿树成 ② (荫、茵)、野象众多。殷墟妇好墓出土了 一对商代的兽面纹嵌松石象牙杯,精妙绝① (伦、仑),堪称国宝。舜帝把帝位禅让给大 禹后,大禹将国土划分为九个州,位于中央的州被称为“豫州”。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 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来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 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 请工整书写。(2分) 2. 小组成员在观看蛇年春晚中的男子群舞表演《太平有象》后写下一段感想,请你完 成以下内容。(共5分) ①演员通过刚柔相济的肢体语言,生动诠释了“人象合一”的意境,网友纷纷感叹: “融合刚劲与柔美的东方美学令人震撼!” ②编钟的浑厚之声与箜篌的清脆之音交织,既烘托出盛世气象,又将多元文化的交融 推向高潮,深刻诠释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③服饰纹样既融入商周青铜器的古朴元素,又借鉴敦煌壁画“乘象入胎”的典故,彰 显千年文明对话的魅力。 ④舞台上,创新设计的服饰与音乐进一步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 ⑤这支舞蹈以多元文化的创造性融合为核心,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这段感想的语句顺序有待推敲,请你选出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使该段文字语 意连贯。(3分) A.⑤①④③② B.⑤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⑤ D.④③②⑤① (2)仿照第①句网友评论,结合文段内容,为《太平有象》节目发一条20字以内的 弹幕评论,体现舞蹈表演的融合与创新。(2分) 【“花”开河南香浸诗词】 3.小组成员围绕“花”字展开活动,请给以“花”为主题的河南文旅宣传语填写上恰 当的古诗文。(8分) 大美河南,花韵悠长。春日里春花烂漫、草色清新,正是“① , ②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夏日莲花香气远扬,纯洁挺立,“ ③ , ④ ”(周敦颐《爱 莲说》)尽显高洁风姿;秋日菊开东篱,悠然自得,“⑤ , ⑥ ” (陶渊明《饮酒(其 五)》)道尽闲适心境;冬日虽无繁花,可无数中原儿女用奉献守护家园,“⑦ , ⑧”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为来年的烂漫铺就基石,绘就中原大地四季的绚丽篇章。 【“汤”中百态文化传承】 4.小组成员围绕“汤”字探究河南的汤文化,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完善探究结果。(共 6 分 ) 河南地处中原,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作为农业大省,小麦、牛羊养殖及豆 类种植为汤品提供了丰富原料。据《舌尖上的中国》考证,河南经历过多次流民迁徙事件, 颠沛流离中,汤类食物最能充饥,且方便烹饪,这种饮食习惯逐渐传承下来。如今,胡辣 汤、牛肉汤等特色早餐汤,兼具暖胃驱寒与营养补给功能,逐渐形成“早餐必喝汤”的饮 食习惯。汤不仅是中原先民顺应四时的生存智慧,更承载着千年饮食基因与乡土情感,成 为凝聚文化认同的符号 (1)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总结河南人爱喝汤的原因。(4分) ① 冬季寒冷干燥,需驱寒补充水分 物产因素 ② ③ 流民迁徙,汤类食物最能充饥且方便烹饪 文化因素 ④ (2)某餐馆推出两款“河南早餐汤品套餐”(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