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亚欧大陆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下图为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公元前3000———前1000年)。对图中四条迁徙路线形成的新族群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建立第一个地跨欧亚非帝国 B.②首次将西亚与北非文明统一起来 C.③推动了“希腊化世界”的形成 D.④推动了古印度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迁徙。下面关于这次大迁徙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匈奴人逐步内迁,并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 B.雅利安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进入罗马帝国建立政权 C.中国北方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D.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逐渐迁徙到中原 3.清初四川“丁户稀若晨星”,政府以“五年不征”政策招募湖广移民。至乾隆四十一年,四川省人口从60万增至2140万,形成“五方杂处,俗尚各别”的文化多元性。由此可知( ) A.行政区划调整加速移民进程 B.赋役改革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C.国家政策推动社会组织重构 D.战乱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4.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多次入侵两河流域;公元前14世纪,其与埃及展开争霸战争。赫梯人的战车技术和冶铁工艺也随之传播至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地区。据此可推知( ) A.农耕民族被游牧民族所征服 B.民族迁徙助推区域文明进步 C.印欧民族引领早期文明发展 D.早期战争孕育了跨洲大帝国 5.下图为中原世族迁徙路线图。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 ) A.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B.削弱了世族影响力加强了皇权 C.推动经济重心转移至长江流域 D.强化了中原政权对南方的控制 6.从4世纪到6世纪末,日耳曼人自西向东,由北至南,向着罗马帝国境内进行大规模迁徙。这一过程对罗马的艺术成果、城市建设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同时也为颓废的罗马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日耳曼人注入的“新的活力”理解正确的是( ) A.促成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B.给西欧带去了先进的技术 C.推动西欧农业庄园的产生 D.改变西欧原有的宗教格局 7.据《新宁县志》记载,至光绪末年,广东省台山县(今为台山市)发生的台风、地震、饥荒等灾害共计30余次。当时部分沿海百姓不堪忍受侵略战争与社会动荡对其生活的破坏,便选择移民东南亚,寻找新的谋生方式。材料主要说明了晚清时期( ) A.政府放宽了华人出国限制 B.生存危机加剧华工出海 C.东南亚招募华人发展经济 D.自然灾害冲击传统观念 8.下表反映了美国西部开发时俄亥俄州的概况。表格信息可用来说明美国人口西迁( ) 地理位置 地处通向西部的自然通道俄亥俄河的源头,是通往东西地区的必经之地,是移民涌入西部的“中间站” 人口增长 1800年人口为45 000人,1825年人口几乎增加了 26倍 土地种植 从1820年起,俄亥俄州成为美国小麦的主要产地,1839年已收获小麦 1660万蒲式耳(1蒲式耳=35.24升),十年后又翻了一番,增加到 3000万蒲式耳 A.完善了美国社会制度 B.促进人口分布平衡 C.加快了资本主义发展 D.使东西分界线西移 9.美国学者胡其瑜指出:“1854年,秘鲁废除了奴隶制……中国劳工替代了黑奴,成为种植园经济中首要的劳动力。”参加1869~1878年古巴民族独立战争的冈萨洛·德支萨达将军则说:“将来我们能够为中国人树碑的时候,让我们镌上下面两句话来颂扬他们的恩义吧:在古巴的中国人,没有一个是逃兵,没有一个是叛徒。”这表明( ) A.人口迁移影响拉美社会发展 B.国际苦力贸易形式多样 C.华工为资本主义开辟新财源 D.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萌发 10.19世纪后期,英国殖民者在南非和东南亚大量引入印度契约劳工。与17—18世纪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相比,这种劳工迁移最显著的不同影响是( ) A.导致目的地区人口种族结构单一化 B.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