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57387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认识除法算式》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9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2805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小学,数学,人教,二年级,认识除法算式,教学设计
  • cover
《认识除法算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正确读写除法算式,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根据平均分的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并能说出算式的含义。 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二)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含义,能根据具体情境正确列出除法算式。 区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平均分成几份和每几个一份),并能正确用除法算式表示。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若干个实物道具(如小棒、圆片、卡片等),用于课堂演示和学生操作。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 20 根小棒或其他学具,用于课堂练习和操作活动。 四、教材分析 “认识除法算式”是表内除法(一)中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运算中的一种基本运算,它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除法的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通过呈现丰富的平均分的实际情境,如分花、分竹笋、分鱼等,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和观察思考中,逐步抽象出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的含义。同时,教材还注重让学生通过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等活动,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和各部分名称,加深对除法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均分,谁能来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请几位学生回答,回顾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需要用到平均分的知识来解决。”出示问题: “9 朵花,平均分成 3 份,每份几朵?9 朵花,每 3 朵分一份,可以分几份?”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 1:分竹笋问题 提出问题:教师引出问题:“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里,请你帮老师分一分。”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怎样分?每盘应放几个? 动手操作: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代替竹笋进行分一分,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分法(如 1 个 1 个地分、2 个 2 个地分、3 个 3 个地分),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 展示汇报:请几个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和结果,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评价。通过展示,大家发现无论哪种分法,最终都是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里,每盘放 3 个。 引入除法算式:教师讲解:像这样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里,每盘放 3 个的平均分过程,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板书:12÷4 = 3,并介绍除号的写法和读法 理解算式含义:引导学生结合分竹笋的过程,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含义。12 表示要平均分的总数(竹笋的总数),写在除号前;4 表示平均分的份数(盘子的个数),写在除号后;3 表示每份分得的个数(每盘放的竹笋个数)。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把 12 个竹笋平均分,还能怎么分?”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动手分一分,然后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操作,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汇报交流: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如分成 2 份,12÷2 = 6;分成 3 份,12÷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