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除法解决 “平均分”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概括 本节课围绕用除法解决与 “平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分粽子的情境引入,通过 “15 个粽子平均放到 3 个笼屉,每个笼屉放几个”和 “15 个粽子,每个笼屉放 5 个,需要几个笼屉”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不同情况,学会用除法计算并掌握验证方法,最后通过对比练习强化知识运用。 二、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除法解决 “平均分”问题的方法,能准确区分 “求每份数”与 “求份数”的题目,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算式。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用除法解决 “平均分”问题的两种类型,即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正确列出除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明确两种 “平均分”问题的区别与联系,准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除法算式进行解答。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趣谈话端午 提问:“同学们,端午节的时候大家都会吃粽子,那你们知道怎么分粽子更公平吗?”引导学生回忆平均分的概念,为后续课程做铺垫。 展示 15 个粽子的图片,引出本节课核心问题:“15 个粽子,平均放到 3 个笼屉里,每个笼屉放几个?” (二)探究新知:巧分粽子学除法 引导思考:“知道了什么”环节,让学生仔细读题,找出已知条件(15 个粽子、3 个笼屉)和所求问题(每个笼屉放几个)。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尝试用画图、摆小棒等方式表示分粽子的过程 。 讲解解答方法:“怎样解答”环节,强调因为是平均分,求每个笼屉放几个就是求每份是几,用除法计算,列式为 15÷3。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利用乘法口诀 “三五十五”得出商为 5,即 15÷3 = 5(个)。 验证答案:“解答正确吗”环节,引导学生思考验证方法,让学生明白可以用乘法来验证,即每个笼屉放 5 个,3 个笼屉一共 5×3 = 15 个,说明答案正确。之后,教师完整板书解题过程,包括列式、计算、单位和口答。 类似问题探究:呈现 “15 个粽子,每个笼屉放 5 个,需要几个笼屉?”的问题,让学生仿照前面的步骤自主探究。先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明确求需要几个笼屉就是求 15 里有几个 5,用除法计算,列式为 15÷5。再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 “三五十五”计算出商为 3,即 15÷5 = 3(个)。最后用乘法验证,3 个笼屉,每个笼屉放 5 个,一共 3×5 = 15 个,解答正确,完成板书。 对比归纳:引导学生对比这两道题,找出不同点(第一题已知总个数和份数求每份数,第二题已知总个数和每份数求份数)和相同点(都是平均分问题,都用除法计算,计算时都用乘法口诀 “三五十五”),总结用除法解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三)巩固练习:小试身手展风采 基础练习: 出示 “12 筒茶叶,每个盒子放 6 筒,要用几个盒子?把 12 筒茶叶平均放在 2 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几筒?”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通过练习,巩固用除法解决平均分问题的基本方法。 填空题练习:“(1)36 里面有( )个 6。(2)20 个 平均分成 5 份,每份是( )个。(3)27 个 ,每 3 个分成一份,一共能够分( )份。”让学生口头回答,进一步强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解决问题练习: “地上有 21 个果子,每只小刺猬一次运 3 个果子,需要几只小刺猬才能把地上这些果子一次全部运走?”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独立列式解答并口答。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四)拓展提升:思维飞跃巧应用 出示跳绳情境题: (1)每组有 4 人,共有 5 组,一共有多少人跳绳? (2)20 人跳绳,每 4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