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课《登飞来峰》练习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紧扣诗歌标题,点明登临地点,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千寻”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写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见到旭日东升,直接点出塔高,也表现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C.第三句运用典故来抒发情感,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远大抱负,以及壮志凌云的豪迈情怀。 D.第四句以理入诗,意蕴丰富,全诗借景抒情,借写登高望远的感受,表明诗人的政治理想。 2.古人登高纵目,容易触景生情。联系到王安石后来向宋神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首诗可谓是战斗的宣言。请体会诗歌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衍生意义。 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本诗的第一句中,“① ”一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峰上古塔之高。诗的第二句,虚写在高塔上看到② 的辉煌景象,奠定了全诗③ 的感情基调。 4.请结合诗歌内容,将《登飞来峰》板书设计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①,闻说②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③遮望眼④,自缘⑤身在最高层。 【注释】①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② 闻说:听说。③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这里指奸臣邪佞。④望眼:视线。⑤缘:因为。 5.“飞来峰上千寻塔”这句诗 (正面 侧面)写塔之高,侧面写塔高的诗句是 6.“浮云遮望眼”运用了典故———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浮云”在这里指奸臣邪佞。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 的政治抱负。 7.下列古诗的体裁与本诗相同的是( ) A.《望岳》 B.《虞美人》李煜 C.《北青萝》李商隐 D.《贾生》 8.老师请一位同学用恰当的情感和语调来朗读“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你认为下面哪一项最恰当?请阐述理由。 A.浪漫、感慨 B.豪迈、坚定 C.深沉、哀愁 我选 ,理由: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蕴含了什么人生哲理?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政治抱负和精神? 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岭上逢寒食 朱放 岁岁春寒食,年年在远途。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书。 客地梨花落,主人庭树芜。 按期经驿骑,计日醉屠苏。 欣赏古诗,完成对话。(括号内写明好在哪里) 小浩:我发现这两首诗虽然都是古代诗歌,但主题好像完全不一样,大家怎么看? 小雯:确实!【甲】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 )的主题;而【乙】诗则围绕寒食节的经历,抒发了( ) 之情。 小琪:从情感角度来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呢? 小俊:【甲】诗体现了诗人( )的豪情;【乙】诗则流露出诗人( )的愁绪。 小琳:从赏析的角度,哪句诗最吸引你? 小阳:我觉得【甲】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特别好,( )。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中的“浮云”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中的“浮云”含义一样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2.下面对《登飞来峰》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