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在浩瀚的中国古诗词文库里, 有大漠孤烟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 江南,有山水田园的牧歌,有金戈 铁马的阳关,今天,就让我们跨越 千年,来到杭州的飞来峰上,看看 北宋诗人王安石会写下怎样壮丽的 诗 篇 。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意。 2.抓住关键词,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意。 3.学习通过知人论世,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登飞来峰 攀登 题目交代了诗人所到地点及此诗的主要内容。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 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 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 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另有一说,飞来峰在杭州西湖 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 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满,回江西 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 了这首诗。 王安石(1021— — 1086),字介甫,晚鸮山 ,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著有 《临川先生文集》 。他是北宋思想 家、政治 家 、 改革家 、文 学 家,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被封荆国公, 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曾当过宰相,在神 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 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树立了“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其诗词则遒劲 清新,豪气纵横。著作存《王临川集》《临川 集拾遗》等。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 (yín) 县 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 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 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飞来峰》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初涉 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 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绝句: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粹。 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语诗歌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 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言绝 句、七言绝句居多。 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 王安石 飞来/山上/ 千寻塔,闻说/鸡鸣/ 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 寻塔 , 闻 说鸡鸣见日升。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 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千寻:寻,古代 长度单位,八尺 (一说七尺)为 一寻 。 闻 说 :听 说 。 浮云: 比喻眼前的困难、 障碍、挫折等。 眼 :视线。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诗 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 站在塔的最高层。 不 畏浮云遮望眼, 自 缘 身 在最 高 层。 夸张,写出了峰上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夸张 飞来山上千 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写 景 “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 有何用意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 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 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 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 往直前、大无畏的进取精神。 “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双关), 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邪官)。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 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借景抒情、议论) 诗歌鉴赏 √ 用典。表明自己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勇 往直前的精神。表现出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 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不 畏困难的豪迈气概。 √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才能看 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 启示:在学习过程中,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