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71572

【大单元教学】1.2《放大镜》单元分析+课时教案

日期:2025-10-04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8次 大小:899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教学,放大镜,分析,课时,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时《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尝试组合不同镜片,发现如何将物体放得更大,掌握操作方法和观察记录技巧。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出影响放大倍数的因素,学会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 科学思维能力 在探究怎样放得更大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 通过对不同镜片组合效果的分析,发展批判性思维,思考如何优化组合以提高放大倍数。 科学素养 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历程,知道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工具,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推动作用。 理解并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放大原理,丰富对光学知识的认识。 责任态度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爱护实验器材。 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实验结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不同镜片组合能放得更大的方法,理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 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和发展历程,认识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镜片组合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放大倍数的因素。 制作简易显微镜,并能正确使用其观察微小物体。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包括用肉眼观察的树叶、用放大镜观察的树叶细节以及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树叶细胞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随着观察工具的变化,我们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言。 接着,教师拿出一个放大镜,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然后提问:“你们觉得用这个放大镜能不能看到指纹更细微的结构呢?有没有办法能把物体放得更大,看到更细微的部分?” 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展示不同观察工具下物体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随着观察工具的改进,我们对物体的认识不断深入,激发学生对放大工具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观察指纹,并提出能否放得更大的问题,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聚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关于放大镜的知识,提问:“放大镜是怎样放大物体的?它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展示一些微小物体的图片,如细菌、细胞等,再次强调仅用放大镜无法看清这些微小物体的细节,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得更大,看清这些微小物体的细节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方法。 探究活动 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纸筒、夹子等材料,介绍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要求学生尝试将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如书本上的字,记录组合方式(如镜片间的距离、哪个镜片在前等)和观察到的放大效果。 改变镜片的组合方式,重复观察和记录,比较不同组合下物体的放大倍数和成像清晰度。 尝试用自制的镜片组合观察一些微小物体,如头发丝、花粉等,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研讨 组织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不同镜片组合方式下的放大效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哪种镜片组合方式能使物体放得更大?为什么这种组合方式效果更好?” 进一步探讨:“镜片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组合后的放大倍数有什么关系?影响镜片组合放大倍数的因素还有哪些?” 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讲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和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 拓展 介绍显微镜的发明历史,从最早的简易显微镜到现代先进的显微镜,展示不同时期显微镜的图片和资料。 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显微镜在不同领域(如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的应用,并制作简单的资料卡片。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显微镜在某一领域的应用情况。 回顾旧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