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趣的平面图形(一)》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有趣的平面图形(一)》单元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一学段中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 在“内容要求”中指出: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能对图形分类,会用简单图形拼图。 在“学业要求”中指出: 1.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能直观描述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能根据描述的特征对图形进行简单分类; 2.会用简单的图形拼图,能在组合图形中说出各组成部分图形的名称;能说出立体图形中某一个面对应的平面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提示”中指出: 1.图形的认识教学要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感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这两类图形的关联,引导学生经历图形的抽象过程,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有趣的平面图形(一)》单元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为核心,通过观察、操作与创意实践引导学生认识常见平面图形。单元设计层次清晰:从生活实物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借助描、折、拼等活动感知图形特征;继而开展图形分类、拼组创作等探究活动,渗透集合思想;最后融入七巧板拼图等传统文化元素,发展几何直觉。教学突出“做中学”理念,通过触摸、折叠、测量等具身认知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从直观感知到数学抽象的思维路径,同时注重数学与艺术、生活的跨学科联结,有效落实新课标“图形与几何”领域核心素养要求。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已通过生活经验对常见平面图形有模糊感知,但缺乏系统性认知。该阶段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初期,思维依赖直观形象,需借助实物操作理解抽象概念。学习困难可能表现为:混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如将“球体”与“圆”等同);难以准确概括图形本质特征;空间方位感较弱导致图形旋转后辨识困难。教学中应强化“实物-模型-图形”三阶转化,通过触摸、折叠等具身体验建立图形特征认知支架,并运用动态变式练习突破图形方位固化认知,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单元目标拟定 1. 通过观察与操作,能正确辨认并规范描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本特征,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本质区别。 2. 经历“实物抽象→图形表征”的认知过程,能在生活情境中识别图形元素,初步建立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关联意识。 3. 运用描边、折叠、拼组等探究活动,理解图形边与角的数量特征,培养比较、分类、归纳等几何思维方法。 4. 通过创意拼图、图案设计等综合活动,发展图形组合分解能力,体会几何图形在传统文化(如七巧板)与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5. 在问题解决中渗透集合思想与分类标准意识,形成用几何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思维习惯,为后续学习多边形的测量奠定基础。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通过触摸、描画等具身操作,引导学生在立体图形表面剥离出平面图形,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边角特征,辨析“面在体上”的空间关系。 2.借助分类、拼组、测量等探究活动,掌握对比图形边数、角数及边长的基本方法,发展从非本质属性到本质属性的抽象能力。 3.结合七巧板拼图、图案设计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分解与组合的规律,培养用几何图形表达现实事物(如用圆形画太阳)的创造性思维,感悟数学的应用之美。 (二)教学难点 1.需通过立体模型拓印、动态剥离等具象操作,建立“面在体上”的空间观念,理解平面图形的二维属性。 2.需设计变式图形(不同方位、比例、填充色的同类图形),引导聚焦边数、角数、曲直等本质特征,培养几何抽象能力。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