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宋词中的城市记忆 ———《望海潮》《扬州慢》联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与鉴赏,感知两首词的意象美和情感美。 2.打开宋词中的城市记忆,探究古诗词对城市记忆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重点 】把握意象,体悟情感。 【学习难点】 探究城市记忆的新价值。 教学课时:1 课时 〖任务整体设计〗 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尽管内容不同,意趣相异,但都是书写城市记忆的佳作。故本节课,以“宋词中的城市记忆”作为切入口,把两首词作了一个联读教学,感知诗词记忆中的历史的兴衰。故设计了如下五个活动: 活动一:用心读词,我是古城朗读者 活动二:用心赏景,我是古城欣赏者 活动三:用心悟情,我是古城感悟者 活动四:用心探究,城市记忆新价值 活动五:大胆挑战,私人定制城市名片(可根据学情选择) 〖教学过程〗 导入 城市,大家都不陌生。改革开发四十年来,有成千上万座城市在中华大地上崛起。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居住在城市里。根据政府的统计,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截至2024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9.4亿人生活在城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作家冯骥才说过,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生命历史。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 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与南宋姜夔的《扬州慢》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我们一起来了解两位作家笔下的城市,一起走进宋词中的城市记忆。 设计教学活动一:用心读词,我是古城朗读者 。 诵读本来就是学习古诗词的有效手段。我尝试引导学生穿越回千年前的宋朝,化身为词人,有感情地诵读。故设计此环节。 (1)初读两首词,注意读出韵脚的不同。 (2)速读补充资料,请同学们再读《扬州慢》,注意感情饱满。 教学活动二:用心赏景,我是古城欣赏者 任务一:请从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中,各选择一个词概括两座古城的特点。(此设计比较简单,要求学生注意审题,不要另起炉灶,自己编词) 繁华 空 任务二:(互动学习)把握意象的异同,比较阅读两首词,说一说在词人笔下,杭州的和扬州的特点分别藏在了哪些画面里。 请以“意象+动词+特点”的格式表达分享。每首词不少于两个画面,上下片各一。为规范学生表达,课件中有一个示例 “珠玑罗琦竞豪奢” 学习活动三:用心悟情,我是古城感悟者 小组交流,思辨表达:同样是写树、水、花和声,两位词人选择的意象却不同,我们能将这些意象交换一下吗?为什么? 树 一写云树 烟柳 一写废池乔木 水 一写怒涛卷霜雪 一写波心荡,冷月无声 花 一写桂子荷花 一写桥边红药 声 一写羌笛菱歌 一写清角吹寒 皆为一热一冷 为表情达意服务。因为意象是附着了作者情感的物象,是经过作者筛选过的。所以,《望海潮》中的意象都是为了表达赞美和喜悦,《扬州慢》中的意象是为了表达萧索与悲痛服务的。引导学生注意细细体悟。 学习活动四:用心探究,城市记忆新价值 《望海潮》写于北宋灭亡前 100 多年,《扬州慢》写于南宋,当时北宋已灭亡 150 年左右。把繁华的杭州和萧条的扬州放在整个大宋王朝这段历史中,你有怎样的发现和感慨呢? 请立足文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国学子,从文学与城市的关系角度加以探究与阐释。 设计本环节是为了突破难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