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回延安 1.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背景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2.赏析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等,体会“信天游”这一陕北民歌的特色,感受陕北的地域特色。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第2课预习卡 第1课时 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祖国幅员辽阔,上节课我们在江南“看社戏”,感受水乡的自然美、故事美、人情美,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陕北延安听一段真情表白。让我们随诗人贺敬之一起“回延安”,去重温那段激情岁月! (板书文题) 二、披文入情 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思考:《回延安》写了什么内容?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 要求: ①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见《》本课“作者名片”“字词清单”栏目)。 ②了解诗歌的内容;试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教材P14“思考探究”一)。 ③可运用圈点批注法归纳内容;给读懂的内容、精彩的语段、存在的疑惑等写批注。 教师巡视指导;巡视间不难发现学生能较快找出全诗围绕“回”延安展开。 (2)全班交流。 ①交流易错字词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词句。 ②交流批注内容,讨论、明确诗歌大意。要求:语言表达力求精准。 师:本诗围绕“回延安”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 第一部分:写重返延安、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激动和喜悦。第一层写回延安时的心情;第二层写延安亲人欢迎场面热烈,诗人竟然喜悦、激动得说不出话。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的喜悦之情。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写变化之大,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的难忘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 ③提炼关键词,概括出各节诗的主要内容。 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颂延安———圣地大贡献 2.探究品析诗句(教材P14“思考探究”二) 臧克家谈《回延安》:“《回延安》情感浓烈,深切动人”,“极度欢乐的字里行间闪耀着希望的金光”。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这种“极度欢乐”的情感? (小组内交流、整理批注并推荐学生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引导学生将直接抒情句和间接抒情句归类。) 预设 (1)有的地方直接抒情,如大江奔流,张扬恣肆、直截了当地宣泄情感。如: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直接抒发自己离开延安后的思念之情。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把延安比作母亲,不断呼唤,用称呼揭示延安和“我”的关系,直接抒发对延安的思念之情。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表达对能常回延安,能见到亲人,能看到延安大发展的热切盼望。 (2)有的地方间接抒情,如小桥流水,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如: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心理描写,通过两个“莫”,表达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激动之情。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动作描写,“抓”“贴”,极写感情的深挚,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写出诗人见到亲人时无以言表的激动,大幅度、有力度的动词“扑”传神地将这种心情表现了出来。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语言描写,“真”字传达出美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