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08947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经济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预习学案

日期:2024-06-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7634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中,习学,教案,斯大林模式,共产主义,战时
  • cover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苏联经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三个发展阶段,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 (二)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相关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联系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高比较历史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马克思、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人 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与实践,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伟大探索,是进步的标志。 2.从现代化进程看,苏联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其探索和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 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但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认识。鉴于此,本课将从经济体制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史料分析、历史比较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思考:在20世纪对社会主义中国产生过最大影响的是哪个国家? 答:有很多人曾经用“刻骨铭 心”四个字来形容苏联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新的方向。没有十月革命,恐怕中国也不会是今天这样。一个多世纪来,从列宁的思想观念到基本的社会制度,从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到北方城市的建筑风格,俄罗斯的影子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甚至灵魂深入。 作为一个曾经对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超级 大国,苏联在20世纪探索了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发展历程。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出示材料: 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 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 (结合教材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材料) 合作探究:1.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基础是什么?他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何特点?他为何说俄国不能首先实现社会主义? 提示:生产力高度发达;公有制、取消商品贸易;苏联生产力水品落后。 二、列宁对于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出示材料: 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