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04271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5-09-2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5次 大小:6604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8课,北宋,政治,同步,练习,答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达标 核心知识点———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1.“凌晨,将士突入馆驿中……太祖未及回答,或以黄袍加太祖之身,众皆拜于庭下,大呼称万岁,声闻数里……太祖既得天下。”该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朱温灭唐 B.北宋建立 C.元朝灭亡 D.满洲入关 2.北宋建立之初,北有强悍的契丹、北汉虎视中原,西南有后蜀坐险自大,南有吴越、南唐割据集团占领重要经济区。越匡胤决定以开封为都城,采取“先南后北”战略决策来统一全国。北宋定都开封、采取“先南后北”战略决策的原因是( ) A.开封地区农业生产发达 B.从军事经济地理角度考虑 C.北方游牧民族迁徙不定 D.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需要 核心知识点———中央集权的加强 3.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和亲会盟 C.崇文抑武 D.闭关锁国 4.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后又在州级机构中另设一官职,与州长官同签文书,以分散长官权力。当时另设的官职是( ) A.宰相 B.刺史 C.通判 D.知府 核心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5.王安石变法中“熙宁二年,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法”“熙宁三年十二月,诏行保甲法”“熙宁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体现了变法( ) A.推行中操之过急 B.触犯了贵族利益 C.得到统治者支持 D.损害了农民利益 6.苏辙对王安石的募役法这样评价:繁重的徭役对于百姓来说如同战火带来的危害,它创立之后再也没有这样的隐患了。据此可知,苏辙认为募役法的实施( )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抑制了土地兼并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促进了经济发展 能力提优 建议用时:20分钟 总分: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宋太祖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以上措施( ) A.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 B.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的局面 C.促进了文化素养的提高 D.强化了北宋中央集权 2.“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君主权力 C.增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3.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阻隔)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这一措施( ) A.使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 B.大大加强了世族势力的发展 C.使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D.促进了崇文抑武方针的形成 4.下表反映了北宋时期枢密院正职长官文官与武官出身的变化情况。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 在位帝王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 武职出身正职(人) 3 6 6 7 0 0 文职出身正职(人) 2 1 6 22 5 7 A.藩镇割据严重 B.崇文抑武盛行 C.官僚体制完善 D.中央集权衰弱 5.“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A.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B.加重了部分农户的负担 C.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共20分) 6.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北宋的政治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