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05727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75195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1课,古代诗歌,五首,飞来,课件,28张
  • cover
(课件网) 七年级下册第二学期第五单元 第21课 登飞来峰 王安石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结合时代背景,评价诗人情感。 2.思维发展与提升:朗读、背诵、默写诗歌。理解诗中重点字词,语句的含义,赏析诗中蕴含的哲理。 3.审美鉴赏与创造:注意朗读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仔细揣摩诗中写景的句子,鉴赏虚景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结合时代背景,评价诗人情感。 2.理解诗中重点字词,语句的含义,赏析诗中蕴含的哲理。 3.仔细揣摩诗中写景的句子,鉴赏虚景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情境导入 说起王安石,他可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不仅是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年轻时候的王安石,胸怀大志,渴望做出一番大事业。有一次,他登上了飞来峰,站在高处,望着眼前壮丽的景色,心中思绪万千,灵感如泉涌,当即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这首诗里,藏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对未来的期许。想不想知道,在诗中,他到底说了些什么?现在,就让我们翻开课本,一起走进《登飞来峰》的世界。 知识讲解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江西临川人(今江西抚州),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知识讲解 写作背景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飞来峰》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知识讲解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飞来峰 知识讲解 知识讲解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知识讲解 飞来山上 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夸张,极言塔高。形容高耸。 闻说:听说。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 知识讲解 不畏浮云 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因为 视线 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译文: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 害怕 遮挡,遮住 知识讲解 从写作手法角度,谈谈你对“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两句话的理解。 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 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侧面衬托出古塔之高,直入云霄。 这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知识讲解 朗读全诗,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 诗人为什么会感到不畏?请结合诗句说明。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高峻 正面写塔高 侧面写塔高 点出原因 知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